在明朝《永乐大典》的浩瀚卷帙中还藏着更惊人的记载。工匠王楫曾记录下蒸汽动力的奇妙现象:水沸生“气”,力能推轮自转。原文是这样说的:“水煮沸后,气升腾而出,力道惊人。我曾制一铜器,中置水,下有火,水热生气,气推木轮,轮能自转不息。”这段描述与赫罗的蒸汽球原理极为相似。而永乐大典的完成时间是1424年,足见中国古人早已洞察蒸汽蕴含的能量。但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记录在“重农轻商”的社会浪潮中,渐渐被遗忘。而云天明在三体世界“浏览”太阳系内所有文明的资料时,发现正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双动式活塞风箱被传教士带入欧洲,成为西方工匠眼中的“神奇之物”。才有了17世纪末英国人萨弗里受其启发制造出了第一台实用蒸汽提水机;随后,18世纪的瓦特在此基础上改良出高效蒸汽机,直接点燃了工业革命的烈火。西方凭借科学理论与机械制造的融合,让蒸汽机从设想走向了现实。
云天明曾查过如果在华夏原本的历史上线明朝不灭亡有谁最可能发明蒸汽机,无疑就是明朝着名的科学家、机械制造家王徵王良甫。此人是明朝天启二年的(1622年)进士,曾先后担任过推官、巡抚、按察司俭事、辽海搜索军务等职。 他是当时开眼看世界的少数几人,与当时的徐光启都以中西结合闻名,被誉为“南徐(光启)北王”。
王徵出生在农村,对农民的疾苦和艰辛深有体会,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潜心研究、改良、发明了多种适合农耕的工具和日常用具,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做官之后,他与艾儒略、金尼阁、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结识。在与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王徵成为了天主教徒,对西方的科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之后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帮助。除科技外,他对文学、宗教、音韵等方面也多有涉猎,曾编撰有《两理略》《学庸书解》《奇器图说》《西儒耳目资》《畏天爱人极论》等十余部书籍。原本的历史线上,清朝因王徵编撰书籍中涉及到了明清战争与宗教问题,所以大部分书籍被禁止传阅,渐渐遗失,只有《远西奇器图说录最》和《新制诸器图说》在世间广为流传。看来这个时空这些书籍至少是手稿都还存在。
在王徵编撰的《新制诸器图说》中记载了虹吸、鹤饮、转磑之器三种以及自行车、代耕、轮壶、连弩等机械图示,其中自行车则是参考自鸣钟的齿轮轮系设计,依靠悬重驱动,估计真正的黄履庄可能也是受此启发才发明了自行车。在奇器图说里面还有水力磨,水力锯等,通过水力带动轴承和齿轮然后带动石磨和铁锯用来磨面、锯木头,甚至用来分解石块。水力驱动的锯子已经有很复杂的齿轮联动机构了,王徵的技术水准和当时西方技术水平就在同一起跑线。
王徵另一科技着作《额辣济亚牗造诸器图说》(“额辣济亚牗造”意为受上帝启发创造)这中只提到
第255章 十八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