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觉得兰修仪不争气。
      孔善林确实是个有本事的,没造假,只是和苍岚一道在渔村布下天罗地网,漫长的等待精明的算计,不能说一网打尽,也确实叫倭寇元气大伤。
      但这,不够。
      孔善林把倭寇捉拿归狱,游行示众,又在断头台前召来几个代表村民哭诉他们过往被倭寇侵害的惨痛经历。
      茶馆里说书的变着法子讲,小人书把这编成故事,小孩子间竟都有绕口令了。
      不提淳祈帝,句句谢天恩。
      这一遭文化输出,可是叫榕城百姓对淳祈帝的好感度蹭蹭涨,更是对那倭寇恨之入骨,巴不得一人给倭寇一拳。
      淳祈帝要来南海一事,不仅是时功诧异,南海知府也诧异,要知道,榕城已经在会稽郡的边陲,南海在前朝都被叫蛮荒的。
      前几朝帝王南巡都是游山玩水顺便体察民情,怎么到淳祈帝这儿……
      从榕城去南海的路并不平顺,好在南海算南海郡最繁盛的地儿,这一路虽爬山渡河,总的来说没受太多苦。
      比起榕城受害的都是小百姓,可对南海而言,受害的更多是大货轮。
      秦承的海外贸易确实不多,但不能说没有。
      榕城海岸线曲折,但南海海岸线平顺,尤其适合大船停泊。
      秦承百姓不怕吃苦,总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南海走海运,把秦承的丝绸、茶叶南下运往沿岸小国,也成了不小的产业链。
      淳祈帝是在四月底到的南海,奇怪的是,南海的船舶都是北上时遇袭,南下遇袭都是在别国境内了。
      淳祈帝猜,倭寇的聚集地应该是榕城对岸,榕城的物资已经足够,故才放弃南下劫这更为丰饶的货轮。
      但正因看南海的海运发展,淳祈帝愈发觉得扫平倭寇迫在眉睫,他的心里也有了更多的想法。
      回京后,就命李明建水师,造大船,去海上游行。
      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海的那边是什么?是美丽莫测的未知。
      走出去昭告天下秦承的强盛,把秦承的文化物资传出去,也给秦承多一些赚白银的可能性。
      五月中旬,一行人离开南海去潭州。
      这时,榕城的消息刚传到南海,淳祈帝不够满意,要求南海的知府和孔善林协同,出海——抓寇!
      他想想也晓得,南海发展海运,大部分原因还是南海郡山多地少,种不了水稻,吃饭都成问题,只能吃海去。
      所以,为了南海百姓,倭寇,也不能再留。
      潭州是内陆城市,出发潭州,也就意味着踏上回程之路。
      这个时代的交通并不便利,纵使是皇帝出行也会遇到无路可走的情况。
      会稽郡因着经济好,路也好,水运更是畅通,可从榕城去南海都有些难。
      可以想见经济没那么好的南海郡和黔中郡情况了。
      故,南海同潭州之间是真正群山连绵,说成翻山越岭都不为过。
      提一点,这儿说的无路不是真的无路,是没有平坦大道,只能委屈走那羊肠小道,穿过山路都是寻常。
      因着前些日子连绵暴雨,原踩点的桥梁坍塌,只能另辟山林小径。
      这时候,一行人从驿站出发,离开南海已有五日。
      山路崎岖、狭窄,以致出行的队伍拉得老长。喜欢娘娘天生尊贵,一路宫斗上位请大家收藏:

第273章 找口脂[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