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含元殿。
月初朝。
六部、五寺、二监、二院、一府并在京诸王公武勋,五品以上的京官,今日皆要上朝。
其实到了殿中后部,百官已经看不清御椅上所坐之人的面庞了。
若是帝位上的天子还带着平天冠,那初了最前面几排佬外,连中前部的官员都看不清圣颜。
不过,通常月初朝,礼仪了出来……
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的太常寺寺卿李欣德出列,礼拜下,道:“殿下,老臣有事启奏。”
太常寺寺卿,正三品,已是衣紫员。
太常寺又是极清贵的衙门,寺卿、少卿非当世清流儒不可任。
李欣德今年业已近花甲之年,面容清隽,颇有儒雅之气。
他也是真正的德高望重的儒,从不掺和朝廷上的诸般党争,也不贪图名利,甘于清贫。
也因此,自贞元朝起,至崇康帝十四年间,掌天下权的从旧党换成新党,李欣德却是极少数地位不变反而上升的官员之一。
写的一手好文章,海内闻名。
莫说贾琮没料到会是此人打头阵,连赵青山都变了脸色……
事情棘手了。
贾琮深深看着殿内跪拜之人,叫起道:“夫平身。”
然李欣德却未起身,而是将头上的乌纱帽取下,放在身前,再叩首道:“殿下,老臣乞骸骨。”
“……”
看了眼嗡嗡作声的百官,贾琮面色愈发淡漠。
贞元朝时人家兢兢业业,崇康帝时人家还是默默当值,到了他来监国,第一次朝会,就有三朝老臣乞骸骨。
他这是有多失德?
用目光对按捺不住怒气的赵青山微微示意,让他不要发作,而后贾琮问道:“夫,可是孤德行浅薄,不配为君?”
李欣德缓缓道:“殿下乃古今少见之明太子也!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罢了,事到如今,老臣也不再赘言。老臣年高体衰,无力再效忠王事,故而恳请殿下,准老臣乞骸骨,告老还乡。”
李欣德往赵青山方向看了眼后,眉头紧皱,但到底没口出恶言,只再度乞骸骨。
贾琮摸不准他是欲擒故纵,还是果真看不惯赵青山的铁血做派,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愿再同殿为臣。
不过,既然人家再三请辞,他也不好做恶人,便在百官注目下,缓缓点头道:“夫既然身子不好,孤也不能强留。赐百金、良药、孤手书抄录之诗经一部,以一品之礼,送夫还乡修养。”
李欣德:“……”
赵青山:“……”
百官:“……”
这就准了?!!
这可是九卿之一哪,起身,又往赵青山方向看了遍,一忍再忍,终究还是没有忍住,道了声:“太傅当记臣子本分,不可蛊惑君王,在含元殿上的官员,哪一个不是十年甚至二十年寒窗苦读,经过不知多少次科考,才终于熬出来一个功名,改换门庭,成就官身。
哪个又愿意这般被随意打发了去?
他们只是寒心,这位储君的狠辣寡恩!
而赵青山一张脸也隐隐浮现灰败色,他没想到,今日竟会让储君为他挡下绝命一击。
起身来,俯视着金殿百官,声音淡漠道:“孤素来以为,做人做事,不能强人所难。孤自幼长于宫外,所历之艰难苦痛,何曾少过?然,孤此生,从不求人!!
既然有人以为,孤之德行不足以让他们效忠,不当紧,可离去。
他们都是肱骨重臣,他们都是朝廷的栋梁,少了他们,朝廷诸事会艰难,会麻烦……
但不当紧,孤相信,总有忠义之臣,能临危受命,与孤一道,担负起这乾的江山!”
新任礼部尚书杨庭贞犹豫了下,还是开口道:“殿下,离开之人,未必不是忠义之臣,只是……”
话没说完,就见贾琮目光凌厉的看了过来,杨庭贞面色微变,顿住了口。
然而接下来的事,让杨庭贞差点悔青了肠子,终于想起老祖宗的教诲:危莫危于多言!
贾琮逼视着杨庭贞,声音煞然,一字一句问道:“离开之人未必不是忠义之臣?什么忠义之臣?杨庭贞,你身为宗伯,怎能说出这样浅薄的话来?”
“国难当头啊!这等时机,孤尽起天家内库,连孤赚银子养锦衣卫的方子都要卖了,只为赈济灾民。太后得闻朝政艰
第七百一十四章 逼宫[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