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82章 限娱令对文化产业的冲击[2/2页]

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 爱跳的小袋鼠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星城讲城市题材定向开发计划,鼓励现实题材剧本创作。”

 文旅集团董事长陈明华表示,愿意开放三个线下场馆和四个中型棚区,为原创内容提供0成本拍摄空间。

 凡星文化基金负责人林妍也在会上表态:“我们将以技术孵化为核心,不直接投资内容团队,而是提供内容审核评分平台、版权区块链追踪与后端税务合规工具,为平台化的文艺人群提供真实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消息传出后,文化圈瞬时震动。

 豆瓣电影讨论区刷出一个高赞话题:“星城市不是在限娱,是在换代。”

 而同一时间,潇湘省政研室却悄然收到一份匿名举报材料:“星城市政府以‘文化信用平台为名,实则为特定资本集团开设绿色通道,存在‘以制度掩盖利益输送嫌疑。”

 文件内容语焉不详,却精准“踩线”,指出“某投资公司法人疑似某市委领导家属”,配图放出了一张模糊照片。

 这份举报被交至副省长林浩民办公桌上。

 林浩民看了看资料,嘴角轻挑。他没有直接批示,而是拨通了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鲁俊的电话:

 “星城市的文化转型做得是快了点,你们注意盯盯,有没有踩红线。”

 鲁俊低声应下。

 三天后,省委宣传部办公室暗中约谈星城市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询问“星芒平台与民间基金合作中是否存在审查不清、责任不明”情况。

 王志明回来第一时间报告李一凡。

 李一凡听完后,淡淡道:“林浩民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别怕。”他起身走到窗前,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狠意,“我们早就准备好机制、数据、评估、项目逻辑。他们若真敢翻盘,我就让大夏社出一篇评论,把问题拉到‘文化转型的中央方向上去看。”

 “你立刻准备一个专题材料,核心观点是:星城市文化改革,不是政策突破,是政策承接;不是文化资本泛化,是信用工具制度化。”

 “我亲自送到赵书记那儿。”

 次日清晨,赵建国在办公厅文件上写下七个字:

 “星城做法,值得鼓励。”

 下午,大夏社发布深度评论文章:

 《内容为本,信用为盾:一座城市的文化供给侧改革样本》

 次日,大夏日报跟进社评:

 “限娱不是限文化,制度不是枷锁,是杠杆。”

 媒体风向至此彻底转向,而林浩民再无后手。

 李一凡知道,在这场文化结构的暗流之中,他又顶住了一次。

 但真正让他满意的,不是媒体跟风,不是领导支持,而是当天晚上,他收到一个匿名青年编剧的邮件:

 “书记,我是一个北漂失败回星城的创作者,听说您在星城市推‘星芒平台,我投了一份剧本,是讲我父亲下岗后当社区网格员的故事。谢谢您还让我们这些人有机会写点真东西。”

 这一刻,他才真正觉得,制度,不只是纸面上的硬框架,它是支撑起一座城市希望的地基。

第582章 限娱令对文化产业的冲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