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好那句“黄金…管够!”的电报,像块滚烫的烙铁,直接烫到了冷雨手里。命令很明确,用阿尔泰山挖出来的金疙瘩,去敲开外面世界的技术大门。这买卖,风险大得吓人,可眼下,没别的路能走了。
几天后,离中亚边境不远的一个破败小镇,尘土飞扬。一间不起眼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空气里混着羊膻味和劣质烟草的味道。冷雨穿着一身不起眼的当地服饰,面无表情地坐在一张矮桌旁。她对面,是一个鹰钩鼻子、眼珠滴溜乱转的“伊朗皮货商”,旁边还坐着个戴眼镜、神情倨傲的白人,据说是“瑞士代表”的技术顾问。翻译是个留着八字胡的小老头,紧张地搓着手。
“内燃机图纸,最新的。”鹰钩鼻皮货商呷了口浑浊的茶水,慢悠悠地说,通过翻译转述,“五十公斤黄金,不二价。”
眼镜白人推了推眼镜,补充道:“是五年前的德意志型号,很可靠。全套图纸。”
冷雨没说话,只是轻轻敲了敲桌子。
“无线电技术,”皮货商继续报价,“覆盖短波和中波,带加密原理图。一百公斤黄金。”
“还有精密机床,”眼镜白人接话,“能加工齿轮和轴承的,二手货,但保证能用。每台…八十公斤黄金。”
冷雨带来的人,一个伪装成伙计的“闪电貂”队员,在旁边低声把这些数字换算成能买多少支“燎原三式”步枪,或者多少发炮弹。数字惊人。
电报通过秘密渠道,十万火急地送回了乌兰巴托的临时指挥部。
林好看着那份电报,上面的黄金数字让他眼皮直跳,牙根都发酸。“妈的!抢劫啊这是!”他忍不住骂出声,“五十公斤黄金!够老子武装一个营了!”
他烦躁地在帐篷里踱来踱去,像头困兽。旁边的李墨涵捋着胡子,一脸“果然不出大帅所料”的表情。
“彪哥,你说这价…是不是太黑了?”林好停下来,看向刚从训练场回来的王大彪。
王大彪脖子上还挂着汗珠,瓮声瓮气地说:“大帅,俺不懂啥技术图纸,俺就知道,黄金没了可以再挖,可要是没好家伙事儿,被小鬼子或者老毛子撵着屁股打,那才真憋屈!干!只要东西好,咱就换!”
林好一咬牙:“他娘的!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没有好机器,咱们的兵工厂永远只能敲敲打打!炼油厂也只能用大锅熬!这钱,得花!”
他抓起笔,在电报纸上刷刷写下几个字:“砍价!对半砍!不行再加!底线是必须拿到手!”
边境小镇的土坯房里,谈判进入了白热化。冷雨这边的人不急不躁,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情报,点出对方提供的“最新”图纸其实是几年前欧罗巴淘汰的技术,某些“精密”机床的关键部件磨损严重。
“你们的无线电加密方式,三年前就被破解过。”冷雨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像小锤子敲在对方心上。
鹰钩鼻皮货商和眼镜白人脸色变了几变,开始交头接耳。翻译在一旁满头大汗。
拉锯战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桌上的茶水换了一壶又一壶,烟灰缸堆得像小山。
最终,双方拍板成交。价格虽然被砍下来不少,但依旧是个天文数字。黑风寨付出了一百五十公斤黄金,换来了一批打捆好的图纸资料,几台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二手机床核心部件,还有一些装着化学药剂的小瓶子。
黄金被秘密运走,换回来的“宝贝”则通过骆驼队和马帮,分批次、极其隐蔽地运往根据地腹地。
松嫩平原,“黑风炼油厂”旁边临时搭建的研究所。这里与其说是研究所,不如说是个大号的修配厂。陈博文戴着他的眼镜,带着一群“土味工程师”——铁匠、木匠、扫盲班里挑出来的“秀才”,围着那些刚运到的图纸和机器部件,眼睛里放着光。
“大帅!大帅!好东西啊!”陈博文看到林好过来,激动得脸都红了,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图纸,“这是柴油机的图纸!虽然老了点,但原理是对的!还有这个,齿轮加工机床!有了它,咱们就能自己造精度更高的齿轮了!”
他指着那些图纸,语速飞快,“还有这个,无线电原理图,虽然有些地方看不懂,但大致思路明白了!大帅!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林好看着那堆“宝贝”,心里却有点打鼓。这些东西,花了他一百多公斤黄金,真能值回票价?
陈博文似乎看出了林好的疑虑,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一丝兴奋,也有一丝不确定:“大帅,东西…大部分应该是真的。图纸是真图纸,机床…看着也像那么回事。就是…有些地方,有点含糊,像是故意留了一手。”
他拿起一张柴油机图纸,指着一个零件的局部放大图,“你看这里,关键部位的尺寸和材料,都没标清楚。还有这个,无线电图纸,加密算法只给了个大概框架,具体参数得自己摸索。”
“机床也是,有些关键部件磨损挺严重的,得大修才能用。”一个老铁匠凑过来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好眉头皱了起来:“这帮洋鬼子,真他娘的奸诈!”
李墨涵捻着胡须,慢悠悠地说:“大帅不必动怒。蛮夷之技,学其皮毛即可。我观这些图纸,虽有缺漏,但大体框架已在。以大帅之神机妙算,陈博士之巧夺天工,再辅以我黑风寨上下之齐心协力,融会贯通,指日可待!”
林好嘴角抽了抽,心想这老秀才又开始“迪化”了。不过,话糙理不糙,东西都弄回来了,总不能扔了。
“老陈,这些图纸和设备,就交给你全权负责了。”林好拍拍陈博文的肩膀,“要人给人,要物给物。只有一个要求,尽快把这些技术吃透,变成咱们自己的东西!”
陈博文重重地点头:“大帅放心!我保证,就算啃硬骨头,也要把这些技术啃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黑风炼油厂”都进入了“技术攻关”的疯狂状态。陈博文带着他的“土味工程师”团队,没日没夜地泡在研究所里。
他们对着图纸,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研究,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反复琢磨,实在不行就拆开机床样品,对着实物逆推。
没有精密机床,他们就用土法机床凑合着干,手工打磨零件,用眼睛和卡尺一点点地校准精度。
钢材质量不行,他们就反复冶炼,调整配方,力求达到图纸上的强度要求。
化学药剂不够,他们就发动群众,
第387章 第一笔‘黄金换技术’交易[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