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14章 岷蜀[1/2页]

且隋 玄武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然后,一支支火把,从天而降……
     此时,山风呼啸……
     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
     景谷一战,隋朝官军不费一兵一卒,就将大巴山蛮王邓世洛和他的两万余巴人武士,烧得一干二净!
     隋朝官军,来了!
     先礼后兵,不服来战!
     这一把火,彻底将巴蜀之地的酋长们、自立的旧官僚们,烧得清清醒醒!
     随着大军在岷蜀、巴汉地区的不断深入,沿途各郡的地方蛮王、贵酋,纷纷派遣使者主动与大军联络。
     对于这样的热情,狐和姜宝贵,自然是来者不拒。
     两人,也做了分工。
     姜宝贵重在岷蜀,因为这一带羌人居多,他好行事。
     外交经验丰富的狐,则重点在巴汉地区,这些地方巴人、越人、僚人、濮人居多。
     不到一个月,岷蜀地区十八个郡,全部应檄而定。
     这之中,被杨子灿刻意放回来的岷羌首领钟俱利、钟俱会兄弟,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然,传统羌人贵酋,姜宝贵,更是在之中起了串联、说服、沟通的关键作用。
     其实,岷蜀诸郡,并非全被当地羌人、地方豪雄武装给占据了。
     他们只是聚集起来,将岷蜀与京师的联系给阻断了。
     当然,逼于先是,这些郡县的官僚只能向这些蛮王贵酋归附。
     但具体治理,仍然少不了这些大隋任命的官员。
     按照政事堂和杨子灿的意思,这些人当然不能被责怪,而是要好好安抚。
     不过,这些郡县主官,却要赶在年底,前往陇右地区去当面和大总管杨子灿述职,好好讲讲这两年如何在贵酋包围之下,治郡理县的。
     这般平剿,是不是像儿戏?
     呵呵,有点像,但现实就是这样。
     按照阿布原有的历史,当年李靖巴蜀,比这还神奇。
     李渊给他和李瑗的兵马,也就区区一万不到,还都不是精兵。
     可是并没有被重用的李靖,就是靠八百亲军,恁是一路推到了巴蜀腹地巴陵郡!
     现在,杨子灿派出的这支兵马,足足有五万人。
     五万人,山地丛林部队,物资更是用大兴城的太仓补充得足足实实!
     配套的特使团、向导、医护、秘谍,更是完全按照远征军的模式匹配。
     罗士信、高安、韦云起三人加起来,可能不及李靖的神鬼之谋。
     但是,三个臭皮匠,勉强看得见诸葛亮。
     而且在战斗力方面,却完全是远超过李靖+李瑗数倍的存在。
     李瑗,是个废柴,文武能力基本为末等。
     李靖个人的武力值虽然厉害,但他的擅长在脑袋上,武功却远不及罗士信和高安。
     罗士信、高安,都是久经战火洗礼的一时大将,文武兼备。
     重点,是韦云起!
     这家伙,可是杨子灿为巴蜀地区早早就找好的管理者。
     可谓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人格魅力值也拉满。
     高手!
     精英!
     并且,还是朝廷需要重点笼络的京兆韦氏豪门子弟!
     这家伙的履历,可是相当耀眼。
     韦云起,是国子祭酒韦澄的侄儿,出身京兆韦氏彭城公房。
     他的老师,是太学博士王颇,历任符玺直长、通事舍人、谒者仆射。
     这期间,这家伙干了一件名留青史的大事!
     一个人,前往突厥,借了人家二万骑兵,生生把契丹军队给大惨了!
     而契丹,从此渐渐走向衰落,也为阿布来个闪击战灭了契丹占了人家地方,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这个人情,阿布迟早是要还的!
     因为大破契丹,韦云起得拜治书侍御史,继续在检察官的道路上狂奔!
     结果,没管住他那张臭嘴,竟然头铁地弹劾了虞世基和裴蕴。
     结果,不知道咋地,被大理寺卿郑善果给参了一本。
     阿布估计,因为同为监察方面的官员,虽属不同部门,但肯定在具体业务中得罪了老郑。
     结果在虞世基和裴蕴的合力鼓捣之下,韦云起被贬了,成为一名光荣的大理司直,就在老郑下面。
     可想而知,韦云起干得多憋屈,于是常常呆在家里生闷气,皇帝南下也没带他!
     尽管如此,两世为人的阿布知道,韦云起可不仅仅这么点成就,这么点能力!
     他的失意,不在于他的嘴,也不于他的能力,而完全在于他从事的职业和岗位!
     谒者,御史,都是挑毛病、得罪人的活!
     这样的人才,是用错了地方!
     韦云起,生是巴蜀之地的官,死是巴蜀之地的死鬼!
     益州通守,等着他!
     偏师三人组,一路开进,顺风顺水。
     而狐领导的招抚使团,更是与各地的少数族领结交得风生水起。
     鸿胪寺派出崇玄署丞万玉海,也积极召集当地的儒教、道教、佛教界的人士,也纷纷出面,为大军和使团张目。
     由随大军到达的,还由一支极具雍州总管府大总管杨子灿特色的队伍。
     大隋军民两道西南歌舞剧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个由杨子灿和太史令庾质鼓捣出的奇特机构,主要由宫廷教坊中的闲置乐官、舞者组成,里面还加入了民间的各类艺人。
     甚至,还有一些道、释两家的优秀出家人。
     教坊,早在三国时期,已经出现,根本不是后来所谓唐玄宗的专利。
     到了隋朝广皇帝时期,因为皇帝也是个好诗书礼乐的,所以专门在宫廷中成立了教坊机构。
     这既满足了皇室贵胄们对音乐的喜好,也为后来教坊真正成为司奠定了范本和基础。
     那他们这些人,具体干啥?
     演出!
     演啥?
     就是那些刻意编制的各种名目的戏剧!
     目的,就是替官府鼓吹,替大军宣传,传播民族团结、心向家国一统的朝廷主张。
     还别说,这种特别引入巴蜀方言、俚俗、传说的剧中,一下子引起了沿途州郡百姓、官吏的热捧!
     所到之处,人山人海。
     动情之处,山哭海叫。
     痛快之处,欢声如雷。
     ……
     “着他娘的比打十几场大仗的效果,还好!”
     罗士信看着那些聚精会神、不可自拔的人们,感慨地说

第214章 岷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