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74章 补天之漏[2/2页]

且隋 玄武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人也。
     早有志尚,八岁诵梁元帝《玄览》、《言志》等十赋,拜童子郎。
     仕隋,累迁陇州司马。大业初,授太史令。操履贞懿,立言忠鲠,每有灾异,必指事面陈。
     和皇室宗亲萧瑀一样,都是敢于范颜直陈的猛士。
     虽然皇帝不爱听,但往往这些人说过的话,总是能和后来事情的结果相差无几。
     就是说,话难听,事很对。
     这里面,还有两个故事。
     第一次东征的时候,广皇帝想御驾亲征,走之前就想问问庾质,这东征能胜利不。
     庾质怎么回答的?
     “当然能胜,但陛下最好不要亲自前往,安坐京师等消息就行了!”
     可广皇帝的心思,在于亲自操刀,还想在青史上,给自己画上一笔。
     于是不高兴地说:
     “朕今天统帅天下雄兵,准备要好好会会狂妄的高句丽,。”
     “现在到这个地步,怎么能连敌人的面都没见,就自己退后安坐,候听前方将士们消息的道理?”
     庾质又是怎么回答的?
     “小小的高句丽,怎么值得我大隋皇帝御驾亲征?“
     “恳请陛下安驾住此,只需任命好统军大将,布置好作战目标,定下相关规矩就好了。”
     “臣观天象术数,此战,宜速不宜缓;缓,必无功!”
     听了此话,广皇帝很不高兴。
     丢下一句话,就率军而去。
     “你说的,不就是不愿意前往高句丽吗?好吧,既然如此,你就自己呆在这个地方,等朕的好消息吧!”
     结果呢?
     嘿嘿!
     广皇帝班师还朝,想起庾质的话,就对其信任有加,授太史令。
     去年,广皇帝又要再征高丽,又问庾质:
     “这一次怎么样?”
     结果,这庾质明知道广皇帝的执念,但还是如去年一样对答。
     广皇帝很愤怒,大声吼道:
     “我自己去,尚且不能克敌获胜,难道随便派遣几个大将,就能一举成功?”
     “笑话!”
     于是,不听劝谏的广皇帝,还是亲率大军东进。
     结果呢?
     趁着朝廷空虚,杨玄感等造反;兵部侍郎斛斯政等,勾结朝臣,串谋颠覆。
     广皇帝心中大为恐惧,于是连夜急返,终未酿成大祸。
     那时候,杨玄感等的叛乱还没扑灭,广皇帝在涿郡诏来庾质问对。
     “爱卿先前不让我亲征,应当就是算到有此灾祸。”
     “朕明白了。”
     “爱卿,你说玄感贼等,能成事吗?能闹多大?”
     庾质回答道:
     “陛下,当今天下一统,江山稳固,这些叛贼,是动摇不了我大隋万里江山的!”
     广皇帝疑惑地问道:
     “可是,现在的星象不吉,荧惑入斗,如何解释?”
     庾质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斗,楚分,玄感之封。今火色衰谢,终必无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结果,楚公杨玄感等很快覆灭。
     庾质入狱,这事儿还得归在他给暴躁、失落、消极的广皇帝的一道进谏上。
     原来,广皇帝春节时,不喜西京的逼仄苦闷,于是便想移驾到东都呆着。
     结果头铁的庾质上谏,说:
     “陛下,如今关内疲敝,天灾横行,宜当坐镇关内,诏使百姓归农,等过上三五年,四海少丰,国库充裕之后,可再行巡省南北。”
     皇帝很不高兴。
     这庾质,竟敢称自己生病了,不能随驾东都!
     靠!
     这一下,就彻底把广皇帝给惹怒了,于是就将庾质锁拿至东都,并下狱。
     原本历史中,这位敢于直谏的太史令,就会郁郁病死狱中。
     可现在,什么都变了!
     因为,阿布穿越,阴差阳错之下,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
     就连精力旺盛的广皇帝,也在连续的打击和操劳之下,也日渐消沉,彻底病倒了!
     杨侑是知道庾质的。
     于是在阿布的撺掇之下,经过请示广皇帝,就将行将病死的庾质,从狱中放出来,还派人认真救治和看护。
     等杨侑等人离开不久,庾质的心病消除,很快就恢复了过来。
     五月的时候,他已经能够下床自由行走。
     没几天,便又神采奕奕地到秘书省太史监上班了。
     进谏如昔,多有卓见!
     采纳甚多。
     像庾质这样敢于说真话的人,陆陆续续被启用的还有不少。
     比如,还有当今着名的经学家刘炫。
     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人。
     少时与数学家刘焯友善,同受《诗》于刘轨思,受《左传》于郭懋,问《礼》于熊安生。
     为人聪敏,能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口诵,目数,耳听,五事同举。
     自言《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论语》孔、郑、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皆能讲授,史子文集,皆涌于心。
     开皇二十年,废国子、四门及州县学,唯置太学博士二人,学生七十二人。
     刘炫上表,说这学校可千万千万不能废除。
     广皇帝即位后,经宰相牛弘推荐,刘炫参加了修定律令的事宜。
     后,经另一位大隋名臣纳言杨达荐举,授太学博士。
     可在职时间不久,就以品位微薄、不能一尝抱负,辞职。
     归河间,以讲学为业。
     这刘炫之所以离职,里面还有一段儒家读书人的心酸历史。
     大隋朝虽然用儒,但是也轻儒。
     所以,一个以儒学研究为业的人,日子过得很艰难。
     当时的一些有名的大儒,为了生计,常常会进行一些学术造假行为。
     或为名声,或为钱帛。
     刘炫,也是其中之一,这也是在官场上混的时候,常被同仁诟病的黑历史之一。
     但不管怎样,这刘炫也是真有才学的。
     他对国家教育、儒学经典学习和研究方面,造诣很深,影响很大。
     特别是在科举制度,即将大行于道的形势之下。
     刘炫辞职的导火索,是因为家中贫困交不起赋税的事。
     这就奇怪了!
     一个行走官场的大才子,家中竟然交不起赋税?
     这,还真是的!
     虽然刘炫被举荐入朝,参与历史、文献等的编纂、修订,但是俸禄很少,几近于无。
     刚开始参与工作,毫无官身相傍,算是义务劳动。
     后来,别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给他想办法加了一个不入品的旅骑尉。
     再后来,慢慢耗上了太学博士。
     这期间,他提出过许多非常正确的建议。
     比如主张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同期,还撰写了有名的《抚夷论》,反对出大军远征高句丽,等等。
     后人观之,他许多为政治国的主意,是异常高明的。
     可是,刘炫不仅俸禄不仅低微,而且因为他持才傲物、怀才不遇,所以语言和行为就有些愤世乖张,为多数人不喜。
     再者,他身上还有黑历史。
     所以与其说是辞职,还不如说他是被同僚排挤,实在举步维艰,被迫离开。
    喜欢。
  

第274章 补天之漏[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