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朝廷恩赏等因素。
也就是说尔雅想要诰命,不是卫辞升官她就能跟着升的。
就像《甄嬛传》里华妃就曾说过,她的母亲也只是三品诰命夫人,但当时年羹尧都是一等忠勇公了。
本来尔雅想要跟着升诰命,是需要卫辞用拿得出手的政绩来换的。
卫辞虽然在静江有些政绩,但昌泰帝给他升任三品侍郎予以抵消。
卫辞这段时间这么努力,也是想再有些实打实的政绩,届时也能给母亲请封诰命。
谁曾想现在误打误撞因为一个水银镜,昌泰帝就给了。
用的还是当初她在地龙翻身时捐款施粥的名义给的。
如此一来外人也挑不出什么理,也不枉她当初亲力亲为去施粥,累的手腕都疼了好几天。
尔雅欢天喜地的接过圣旨,一旁的卫家父子也都为她高兴。
何琇莹还真以为婆婆得到三品诰命是因为当初当初捐款施粥。
一时不由得后悔当初顾及孩子没有跟着婆婆一起去。
尔雅打开圣旨,在看到上面宋氏尔雅四个字后更加开心了。
这是她自己的大名,不像后世以为的那样古代嫁过人的女子需要冠夫姓。
中国古代虽然封建,女子地位也的确不高,但还真没冠夫姓这样的糟粕。
中国女子开始冠夫姓这个传统,其实是清末民初的时候,从西方传来的传统。
西方的女子才有冠夫姓的传统,比如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她也不姓居里。
她姓斯克沃多夫斯卡,本名叫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
只不过她嫁给了一个名叫皮埃尔·居里的男子。
随夫姓改名为玛丽·居里,世称“居里夫人”。
清末民初的时候,我国的世界地位开始下降,国人的观念也开始改变,大家都觉得外来的就是好的。
上层社会开始流行冠夫姓的传统,下面的百姓也跟着学。
等流传到现代,大家就都以为我国古代也有冠夫姓的传统。
但动脑子想想就知道,历朝历代的皇后都嫁入皇帝了都没冠夫姓,普通人家就更不可能了。
且古代婚姻是“两姓联姻”,重要的是两家姓氏进行联姻,又怎么可能让女方冠夫姓。
古代女子在正式场合的文书上和死后的碑文上,的确有在自己姓名前面写夫家职称的习惯。
比如说何琇莹,她若是现在就去世了,她的碑上就会写“刑部侍郎卫辞之妻何氏琇莹”。
但这就跟现代的集团总裁在名片上写某某集团总裁某某一样,是一种介绍自己身份的习惯。
有些出身大族的女子,若是嫁的丈夫身份不够高,她们不会拿丈夫的官位做前缀,而是会用自己父兄的。
若是娘家和婆家出身都一般,但有个出息的儿子,女子也可用自己儿子的身份做前缀。
古代女子不能抛头露面,成就一番事业,她们只能被锁在后院相夫教子。
无论是在自己的名称前面缀夫君的职称亦或父兄,儿子的职称,都是一种彰显身份的象征。
也有夫君或儿子的荣誉,也有她一份功劳的意思在。
无论如何,那都不是在冠夫姓。
喜欢。
第326章 诰命[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