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8章 庆朝文化进校园[2/2页]

我来现代当明星 蜗牛涂涂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他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袖中的手指微微蜷紧,指甲陷入掌心也浑然不觉。眼前不再是拉萨的操场,恍惚间,他似乎看到了庆朝秋日烟波浩渺的江畔,芦苇起伏如浪,也看到了病房里,自己对着昏迷的林婉儿,磕磕绊绊背诵这首诗时的惶恐与绝望。时空的碎片在歌声中猛烈地撞击、叠加。
     一曲终了,余音仿佛还在雪山之间回荡。操场上安静极了。苏明远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眼眶发热。他用力眨了眨眼,压下那股汹涌的酸胀感。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都望向他,带着期待和一丝紧张。他深吸了一口清冽的高原空气,大步走上前去。没有过多的言语,他走到孩子们面前,右手抚上左胸心口的位置,然后极其郑重地,向着这群小小的歌者,向着这片神奇的土地,深深弯下了腰。一个标准的、来自庆朝的揖礼。
     “扎西德勒!谢谢你们!”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微微的颤抖,清晰地传入每个孩子的耳中,“你们让老师听到了……最美的《蒹葭》。”他直起身,目光扫过孩子们身上融合的服饰,补充道,“也看到了最美的衣裳。这衣裳里,有我们庆朝的影子,更有你们雪域高原的灵魂。真好。”
     孩子们听懂了他的赞美,小脸上绽放出比高原阳光还要灿烂的笑容,纷纷回以“扎西德勒”和不太熟练的汉语“谢谢苏老师”。一个脸颊带着高原红的小姑娘大胆地跑过来,踮起脚,将一条洁白的哈达挂在了苏明远的脖子上。哈达柔软的触感贴着颈项,带着阳光的暖意。
     
     回到北京,那份高原带来的震撼尚未完全平复,一封来自遥远西南山区的信,静静地躺在书房的案头。信封是普通的牛皮纸,字迹是稚嫩的铅笔字,歪歪扭扭地写着“北京 苏明远老师 收”。落款是“红枫坳小学 四年级全体”。
     苏明远小心地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折叠起来的、明显是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还有一张更小些的、折叠得整整齐齐的纸片。他先展开了那张大纸。
     纸上是用铅笔画的画,线条简单却充满童趣:几个火柴人小人围着一个摆满各种小物件的“地摊”,有石头、野果、木雕的小鸟、用草编的蚂蚱……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苏老师:我们学了‘物物交换!用您教的法子,开了‘跳蚤市场!李二毛用弹弓换了张狗蛋的山核桃!王妞妞用花石头换了刘小丫的草蝴蝶!可好玩啦!我们还写了‘契约文书!按了手印的!像古人一样!” 信纸下方,是一排排用红墨水按下的、大小不一、甚至有些模糊的小小指印,像一片片飘落的枫叶,带着山野间质朴的热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苏明远的心被这稚拙的画面和文字狠狠撞了一下。他放下信纸,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庄重感,轻轻展开那张折叠得更小的纸片。
     这无疑就是孩子们口中的“契约文书”了。纸张粗糙,边缘还有些毛糙。上面用工整(显然是老师帮忙誊抄过)但依旧透着稚气的字迹写着:
     > **立交换契人 李二毛(甲方) 张狗蛋(乙方)**
     > 今由甲方自愿将自造桑木弹弓一把(完好),交换乙方所拾红皮山核桃贰拾颗(个大饱满)。
     > 两厢情愿,童叟无欺。
     > 交换之后,弹弓归乙方所有,山核桃归甲方所有。
     > 空口无凭,特立此契为证。
     > **背约者,罚捡山枣叁升,交于守约人。**
     > 立契人:李二毛(红指印) 张狗蛋(红指印)
     > 见证人:王妞妞、刘小丫(红指印)
     > 红枫坳小学 癸卯年小满后十日
     看着那“罚捡山枣叁升”的稚气“罚则”,苏明远再也忍不住,低低地笑出声来,胸腔震动,眼角却悄然湿润了。这哪里是什么严谨的契约?分明是孩子们用他们刚刚触摸到的、来自遥远庆朝的一缕文明之光,笨拙而真诚地,描摹着他们小小世界里关于“信”与“诺”的理解。那红红的指印,是比任何朱砂印泥都更滚烫的印记。
     他仿佛看到了山坳里简陋的校舍前,一群晒得黝黑的孩子,围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契约”该写什么,该罚什么。那“叁升山枣”,或许就是他们眼中最“贵重”的惩罚了。这份天真朴拙的力量,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穿透人心。
     几天后,在教育部一间宽敞明亮的阶梯教室里,苏明远站在讲台上,面对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教师们。他依旧穿着那件袖口绣着云雷纹的靛青色直裼,只是此刻,那圈古老的纹样在灯光下似乎流转着一种温润而坚定的光泽。
     他身后的投影幕布上,正缓缓切换着一张张照片:北京中关村小学孩子们专注投壶计数的笑脸;拉萨操场上,身着融合服饰的藏族儿童用藏语高歌《蒹葭》的瞬间;还有红枫坳小学那张画满了火柴人和红指印的信纸,以及那份“罚捡山枣叁升”的童稚契约……特写定格在那密密麻麻、稚嫩鲜红的小小指印上。
     台下很安静,只有相机偶尔的咔嚓声和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苏明远的目光扫过台下那些同样肩负着传承使命的面孔,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回荡在安静的教室里:
     “诸位同仁,”他开口,手指下意识地抚过袖口那圈细腻的云雷纹刺绣,如同抚摸着一道跨越千年的印记,“我们教给孩子们的,不应是供在玻璃罩里的冰冷古董,也不应是课本里遥不可及、面目模糊的‘古人。”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投向幕布上那一片小小的、鲜红的指印,眼底漾开温柔而深沉的笑意,“庆朝的孩子,也会为了一个弹弓挖空心思,也会为了一件新衣雀跃不已,也会在交换心爱之物时,用他们能想到最‘重的惩罚,去守护一份小小的约定。”
     他微微抬起手臂,让袖口那圈象征流转不息的云雷纹在灯光下更加清晰。“当孩子们通过投壶的箭矢,触摸到算筹的乐趣;当他们用彩纸和想象,为自己‘设计一件融合古今的‘汉服;当他们用稚嫩的笔迹写下‘契约,按下指印,懂得了‘信诺二字的分量……那一刻,古老的庆朝,不再是课本里冰冷的符号。它变成了他们眼中,一群会解题、会爱美、会想尽办法让生活变得更有趣、更值得信赖的——‘厉害的前辈。”
     苏明远的声音沉静而笃定,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洞见:“当孩子们真心觉得,那些生活在历史长河另一端的人们,和他们一样,有血有肉,有烦恼有欢欣,有智慧也有笨拙……当古代人不再是‘课本里的陌生人,而成了他们可以理解、可以亲近、甚至可以‘对话的前辈时……” 他目光灼灼,扫视全场,“我们心心念念的传承,便已在他们的心田里,悄悄扎下了活的根。这,或许才算是……成功了一小半。”
     教室里静默了片刻,随即,一阵自发的、热烈的掌声如同潮水般响起,久久不息。那掌声,是对台上这位“活”历史见证者的敬意,更是对一种扎根于生活、生长于童心的文化传承方式的认同。灯光下,苏明远袖口的云雷纹,在掌声的潮汐中,仿佛真的流动了起来,无声地诉说着那跨越千山万水、连接古今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喜欢。
  

第98章 庆朝文化进校园[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