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一场朝会下来,刘彻和陆鸣的所有目的均已达成。
     问,卫青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忠厚长者出手,百官都认为他说的有道理,是在就事论事,不会猜到朝廷根本就没想明年在崤山以东推广新粮食。
     卫青的口碑就是这么好,他的建议也确实有道理,又兼顾了彰武侯等人的颜面,
     整个过程非常合理,合理到没人会猜测他另有目的。
     退朝后,董仲舒主动找到陆鸣,开口就让他气不打一处来,
     “那首诗是哪位贤者所写?可还有其他文章笔墨留存?”
     老头,你不要太过分啊,
     上次的《千字文》你就说不可能是我自己写的,这次又来。
     你看人怎么这么准?
     董仲舒背负双手,悠哉悠哉的往前走着,
     “老夫刚才为了帮你说话,可是得罪了彰武侯等人,你不会连这点要求都不满足吧?”
     好吧,陆鸣也知道,凭董仲舒的智慧自然能看出来自己提出仁义的目的,
     他本可以选择旁观中立,谁也不得罪,但他还是主动站出来帮忙,让原本可能有些焦灼的辩论迅速一边倒的结束。
     又不是什么难为人的要求,陆鸣决定投桃报李。
     “刚才那首诗还有最后两句没说,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董仲舒闻言沉默片刻,
     “好一个庶几无愧,当为此句痛饮几杯。”
     “此人名为文天祥,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只留下两篇作品,此为其中之一,另一篇是《正气歌》”
     说的越多,越容易被人发现破绽,陆鸣干脆来一个不可考,只说作品,其他的你自己脑补。
     相信凭借董仲舒的水平,能脑补出来一个非常合理的故事。
     两人一路缓缓而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第一句就让董仲舒浑身一震,直起鸡皮疙瘩,越听越是震撼莫名。
     诗中所说的正气与他所主张的仁气,竟是如此的契合,个人气节可与天地呼应,这不就是天人感应么?
     董仲舒有种找到人生知己的感觉,脸上满是陶醉。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董仲舒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只觉得好似在酷暑夏日饮下一杯冰水,浑身说不出的舒泰。
     看董仲舒的反应,陆鸣终于知道他为什么能猜出自己不是那首诗的原作者了,
     自己说那首诗的时候固然慷慨激昂,但却少了几分惺惺相惜,没有自内而外的感动。
     就像面对同样的景色,有的人只能来一句“卧槽,好美。”
     有的人却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情感上大差不差,没有高低之分,但表达上天差地别。
     董仲舒好一会才回过神来,皱着眉头,
     “老夫怎么感觉缺失一部分?”
     “来源不可考,当初就只得到这么多。”
     当然有缺失,原本的《正气歌》中有大量事关气节的历史典故,
     苏武牧羊都在里面,还有后续历史陆鸣当然要删掉这部分内容。
     一句不可考,把董

第695章 君子豹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