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张举此行,肯定是为家中子弟讨要孝廉来的。
     用脚指头想都知道。
     张氏乃是渔阳大姓,既然来了,张新也不能不见,于是便命郡吏将人请了进来。
     少顷,张举来到。
     张新趁此机会,仔细的参观了一下这位卧龙。
     还有一位凤雏张纯,张新到现在还没见过,有点可惜。
     张举大约四十余岁,眉目细长,留着山羊胡,骨子里透着一股来自士族的傲气。
     见到张新也不行礼,只是略微拱拱手,便算是见过礼了。
     早些年间,他曾担任过泰山太守,从官位上来说,和张新是平级。
     在张举看来,虽然他现在没有官职,但好歹也是故二千石,张新一个后生小辈,自己主动拱手见礼,已经够给面子了。
     张新心中不悦,但还是正常的回了一礼。
     不管怎么说,把自己该做的做好,省的别人挑理儿。
     二人落座,张举开口问道:“今岁举孝廉,不知君侯心中可有人选了?”
     “鲜于辅,陈松。”张新实言相告。
     张举闻言微微皱眉,“鲜于辅久任功曹,德才兼备,举他为孝廉倒是合适。”
     “然而陈松寒门小吏,才学本就一般,君侯来之前,他在郡中熬了数十年资历,也不过是个农曹掾罢了,能力更是不足......”
     “若举他为孝廉,恐无法通过朝廷考课,有损君侯之名。”
     察举制,最开始是刘邦为了选拔人才,临时开创的制度,在汉文帝时,才成为一项正式的选官制度。
     汉武帝时,又将选举细化为了三种:举孝、察廉、秀才。
     孝,就是孝子,廉则是清正廉洁的官员。
     举孝和察廉,针对的都是六百石以下的基层官员,或者没有官身的儒生。
     秀才针对的是现任官吏,由州举荐,光武中兴后,因避刘秀讳,改名茂才。
     后来随着时间流逝,孝和廉渐渐就没有分的那么清楚了。
     到汉和帝时,统称孝廉。
     被推举的孝廉需要去往京师,接受三公的考试,不是简单报个名字上去就行的。
     若是考试无法通过,不仅被举荐之人无法成为孝廉,举荐之人也会因此担上识人不明的罪名。
     “这就不劳张公费心了。”
     张新笑道:“前岁我来郡之时,郡府吏员多抱病在家,唯陈松心念百姓,带病上值。”
     “如此有德之人,想来通过考课,不难。”
     所谓抱病在家,只是个托词而已,当时是什么情况,大家心知肚明。
     朝廷的考课内容,分为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其中尤以德行为重。
     汉时选官,宁要有德无才的庸才,也不要有才无德的毒才。
     陈松为了不误百姓春耕,遇贼不逃,光凭这一点,就算他什么才能都没有,也足够通过朝廷的考试。
     张举硬邦邦的说道:“去岁郡府缺粮之时,五官掾张方带头捐献粮草万石,难道就无德么?”
     “鲜卑入寇时,他又襄助君侯守城,无论才学、德行还是功劳,张方都在陈松之上,难道不能得个孝廉?”
     “是换粮不是献粮。”张新出言纠正,随后又道:“这样吧,今年岁举已定,待明年岁举之时,我会考虑张方的。”
     反正今年的孝廉是绝不可能给张方的。
     在原本的历史中,张举和张纯明年就要造反了。
     说起来,这俩人造反的理由还挺可笑。
   

第113章 中平三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