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13章 凑字数啊43[2/2页]

诸天旅行从签到开始 养猫的锦鲤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转椅总在凌晨自动旋转,镜子上会凝结出细小的水珠,擦去后能看到模糊的人影——穿白大褂的理发师正在为客人剪发,手法娴熟,像极了三十年前的店主老王。现在的店主小李说,有次他看到转椅上放着把老式剃刀,上面缠着根乌黑的长发,第二天就收到位老奶奶的电话,说自己年轻时总来这里剪发,最怀念老王的手艺。
     “洛先生,您看这剃刀。”小李递过黄铜剃刀,刀刃锋利如新,“我爷爷就是老王,1989年的冬天,他为了给最后一位客人剪发,在店里守到深夜,结果突发心梗去世了,那位客人的头发还没剪完。”洛尘抚摸刀背,上面刻着“精益求精”四个字,笔画里嵌着细碎的发丝。
     “是艺灵,老理发师对手艺的执念不散。”洛尘在理发店的阁楼里找到本顾客登记簿,最后一页记着“张桂英,女,65岁,烫卷发”,日期正是老王去世那天,“这位张奶奶肯定是他最牵挂的客人,你试着联系看看。”
     苏雅突然指着镜子:“老板,有人影!”镜中浮现出穿棉袄的老奶奶虚影,正坐在转椅上,老王的虚影站在身后,小心翼翼地为她梳理白发。小李按照登记簿上的地址找到张奶奶家,老人已经卧床不起,看到剃刀时突然落泪:“那天我家老头子急病,没来得及等王师傅剪完就走了,他总说欠王师傅一次剪发钱。”
     当小李推着理发工具来到张奶奶床边,为她梳理头发时,窗外飘进几片雪花,像极了1989年那个夜晚。老人说,她好像看到王师傅站在床边,笑着说:“张大姐,头发剪好了,还是您喜欢的卷儿。”镜子里,老王的虚影对着小李竖起大拇指,随后渐渐消散在温暖的阳光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六章 修笔铺的墨痕
     “文宝斋”的修笔刀总在半夜出鞘,在砚台上磨出淡淡的墨痕。店主赵先生说,这铺子是他太爷爷传下来的,民国时有位叫“赵松雪”的修笔匠,能把秃笔修成狼毫,可惜1941年被日军抓去修军械,再也没回来,从那以后,铺子里的旧笔总会自动变得圆润,笔尖蘸着的墨汁,写出的字和赵松雪的笔迹分毫不差。
     “洛先生,您看这支笔。”赵先生递过支紫毫笔,笔尖光洁如新,“昨天收来支秃笔,我还没动手修,今天一早就变成这样了,笔杆上还有‘松雪二字,是我太爷爷的落款。”洛尘将笔尖蘸在清水里,墨汁晕开,浮现出模糊的影像:穿长衫的青年正在灯下修笔,窗外传来日军的皮靴声。
     “是匠灵,老修笔匠对技艺的坚守不散。”洛尘在铺子里的樟木箱里找到本《笔经》,扉页上写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字迹被血渍浸染,“你太爷爷不是被抓去修军械,他是为了保护这批文房四宝,被日军打死在铺子里,临死前还抱着这支紫毫笔。”
     苏雅突然指着砚台:“老板,字在动!”砚台上的墨痕自动组成“风骨”二字,笔画遒劲有力。赵先生按照洛尘的指点,在铺子地下挖出个陶罐,里面装着二十支修好的毛笔,每支笔杆上都刻着“松雪”二字,旁边还有块染血的砚台,正是《笔经》里提到的“端溪名砚”。
     当赵先生将这些毛笔捐给博物馆时,馆长说,这些笔的修笔技艺早已失传,笔尖的弧度、笔锋的弹性,都堪称一绝。有天夜里,博物馆的监控拍到,展柜里的紫毫笔突然自己转动,在展台上写下“传承”二字,墨迹未干时,赵先生正在铺子里教徒弟修笔,手法与影像中的赵松雪如出一辙。
    喜欢。
  

第213章 凑字数啊43[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