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城地底,紧张的氛围持续发酵。小宇体内规则碎片的“节律性”波动日益明显,虽然依旧微弱无法解读,但其存在的“目的性”却让人无法忽视。隔离室的监测数据每时每刻都在拷问着研究者的神经。
源核综合所有数据,尝试建立碎片活动的预测模型。模型显示,碎片的活跃度并非无限上升,而是存在一个模糊的“峰值阈值”。目前距离此阈值尚有距离,但按照当前缓慢增强的趋势,预计将在数月到一年内达到。
“达到峰值阈值会发生什么?”彭教授盯着模型曲线,声音干涩。
【……未知……】源核的回答冰冷而诚实。【……可能:……1. 碎片活性饱和……进入稳定期……;2. 释放大量信息……(可能对载体造成冲击)……;3. 触发……未知规则效应……(时空褶皱加剧?)……;4. 与遥远信标……建立……更强共鸣……】
每一种可能性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尤其是后两种。
“继续完善模型,尝试找出影响其活跃度的关键因素。所有监测保持最高级别。”彭教授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完全未知领域的现象,只能被动观察和准备。
与此同时,对“战术协同网络”的应用评估与社会学观察仍在继续。强制性的使用规范和心理干预措施起到了一定效果,“链接后遗症”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并未根除。这似乎是一种获得高效协同力必须支付的“熵增”代价。
一个意想不到的积极发现是,那些经历过深度协同、并成功克服了后遗症的成员,其个体的意志坚韧程度和精神稳定性,普遍得到了显着提升。仿佛经过高压锤炼,他们的精神“肌肉”变得更加结实。心理学家称之为“抗协同韧性”。
“危机与机遇并存。”社会学家在报告中写道,“协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磨损个体,也可能锤炼出更强大的个体。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规范,以及个体自身的适应与成长。”
这个发现让彭教授稍感安慰。文明的前进总是伴随着挑战,关键在于能否从挑战中学习和进化。
深空方面,信标G01Beacon那27.3天的脉冲周期波动规律,如同一个幽灵般的节拍器,持续敲打着监测者的认知。它与月球轨道的巧合,实在令人难以忽视。
彭教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调整希望城深空监测阵列的部分指向,对月球——特别是永远背向地球的月球暗面——进行一轮前所未有的、高灵敏度的规则层面扫描。
月球是人类最熟悉的邻居,但其背面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始终蒙着一层神秘面纱。旧时代虽然有过探测器登陆,但从未进行过如此深入的规则层面探查。
扫描持续了数日。大部分区域并无异常,规则背景平稳,与正面
第334章 共鸣阈值与月球暗面[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