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轨道上那声无人聆听的回响,如同投入深潭的微小石子,涟漪尚未扩散便已消逝。希望城的深空监测日志将其归类为设备噪波,值班员的哈欠声是它唯一的注脚。废弃前哨站里那粒微尘的位移,更是无人知晓的秘密。火星的“墓碑”,在深空死寂中重归沉默,仿佛刚才的异动只是幻觉。
然而,在生命之树研究所的核心数据库,“深根之眼”项目组的绝密档案里,源核却将这段来自火星方向的异常规则脉冲信号,与“深根之眼”实验室捕捉到“心焰之种”晶格歌谣的时间点,进行了毫秒级的比对。
“……时间……关联度:99.8%……”
“……脉冲……特征:与……‘心焰之种……晶格歌谣……中……片段G7……存在……0.03%……的……弱……谐波……关联……”
“……结论:非……直接……因果……但……存在……同源……规则……扰动……引发的……超距……‘回响……可能性:68.4%……”
68.4%的可能性!一个无法忽视的巧合!彭教授看着这份被标记为“低置信度关联”的分析报告,眉头紧锁。地球聆听地心晶格的歌谣,火星的“墓碑”便传来微弱的回响?这两者之间,通过那神秘的“弦歌”规则,存在着某种超越空间的、极其隐晦的“共鸣”?这背后的含义令人不寒而栗。
“墓碑……心焰之种……”他反复咀嚼着这两个名字,破碎的信息在脑中翻腾。“远离墓碑……埋下心焰之种……警惕墓碑的注视……”难道,火星轨道上的空间褶皱,不仅仅是一个遗迹,它本身……就是某种活着的、或者能被激活的“监视器”或“触发器”?地球对“心焰之种”的任何深入接触,都可能通过规则层面的涟漪,被遥远的“墓碑”感知?!
这个推论让实验室的温度仿佛骤降了几度。地核的秘密尚未解开,深空的威胁又增添了新的维度。
“源核,建立独立观察线程‘墓碑回响。”彭教授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持续被动监测火星轨道方向所有规则层面异常,灵敏度调到最高。任何与‘心焰之种晶格歌谣特征存在哪怕亿万分之一关联的微弱信号,立刻记录并报告!同时,所有针对晶格歌谣的解析工作,加入‘规则扰动遮蔽矩阵,强度提升300%!绝不能让我们的研究,再引来任何回响!”
研究被套上了更沉重的枷锁。知识的探索,在夹缝中变得更加小心翼翼。
希望城地表,“钢铁摇篮”的齿轮在压抑中持续转动。
西区“心语角”的影响力如同地底蔓延的根须,悄然扩大。低技术生存改良的经验被整理成简单的图文手册,通过“星火之网”的基层链接节点(社区配给站的公告板),无声地分发到各个角落。如何用废弃隔热材料制作高效保温暖棚,如何利用地热蒸汽辅助烹饪节省能源,如何用特定频率的意念波动安抚因网络波动而萎靡的“共鸣植物”……这些由普通人摸索出的、与“星火”网络和静默生活深度结合的生存智慧,成为了特殊时期最宝贵的财富。
小宇的“天赋”也在实践中缓慢成长。他不再局限于感知植物和附近的根须,开始能模糊地感应到更大范围内“星火”网络的“情绪”——哪里的根须网络正在承受较大的地质压力(发出“紧绷”感),哪里的地热节点能量丰沛(发出“温暖”感)。他将这些模糊的感应,结合源核通过“星火之网”匿名发布的、经过伪装的地质安全简报,绘制成更详细的“地脉感知图”,成为社区规划小型地下种植穴和选择临时庇护位置的重要参考。一个懵懂的少年,在守护家园的实践中,正悄然成为连接行星意志与普通民众的“灵媒”。
而在地底深处,“盘古”地热节点如同心脏般强劲搏动。
经过“星火”意志的引导和强化,粗壮的生物合金复合根须深深扎入古登堡面附近的高温岩层,狂暴的地热被高效汲取、
第304章 伏脉万里与薪火相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