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四县通过驿站递交给孟晚来信中看,目前除了府学就只有赫山县的百姓比较积极。其余三县中,黑叶县的瑶族女孩和哥儿大部分都去学院了。沙坑县和德庆县人少的可怜,多是当地商户为了讨好孟晚把家里子女送进去就学。
     孟晚的松韵学院每人每年要一两银子的束修和伙食费,住宿免费。收的是六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女孩和小哥儿。
     这一两银子不是阻碍他们上学的门槛,而是防止有想占便宜弃养孩子的,知道免费上学就把孩子丢在学院里。
     相比于松韵学院微弱的开销,县学则恰恰相反,宋亭舟将自己曾经的书册一一印刷出来,就已经是个极为庞大的数字了。
     四县一府,每本都起码印出五份来,这些花费是宋亭舟自己出的,不走官府账目。
     如此的话,基本的三书五经要做到人手一本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入学的学子,进学第一件事就是抄书。每座县学都有藏书馆,里面的藏书千万本,不光是宋亭舟的,更有林易和聂先生所赠。
     但三层藏书,无功名者只可抄写第一层的书册,童生可抄写第二层,秀才第三层。
     读书问题解决,住宿免费,伙食费自掏腰包,但价格便宜,还可以免费提供厨房给家境贫寒的学子自己熬粥煮饭。
     每月月考,无功名初学班前五可各得五百文铜板,童生班前五各得一两,秀才班前三各得三两,举子班前三各得五两。
     宋亭舟任知府的头一个月,便向朝廷上书用整个西梧府施行摊丁入亩的政令。陛下已经应允。
     贫苦人家税务相应减轻,也不像往年一般抗拒交税,普通百姓也能存下些银钱。
     宋亭舟在西梧府的威望极高,他让陶八派人下乡挨个村子讲说读书的好处。便有目光看的长远的咬咬牙将家中子孙送出去,但哥儿女娘便不舍得掏那一两银子来了。
     因此与门可罗雀的松韵学院不同,县学自九月初开学之际便人满为患,甚至还有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子想来凑热闹。
     可县学招收条件是;无功名者需六岁以上,十二岁以下方可入学。有童生功名者也不可超过二十五岁。
     如此一来,超出年龄的便都被拒之门外。
     “阿爹,窝不去,呜呜呜……窝不离开你!”阿砚头上梳了两个整齐的小揪揪,穿了一身蓝色衣裳,背了个常金花亲自缝制的小挎包,抱着孟晚大腿又嚎又叫,眼泪鼻涕蹭了孟晚一身。
     孟晚强忍着恶心,从黄叶手里接过湿帕子糊在儿子脸上,粗鲁的给他擦了把脸,用过的帕子看都没敢看上一眼,扔的飞远。
     他敷衍的说:“儿子,你听着,男子汉大丈夫。连常去祖母店里吃香酥羽脍的玉娘都去上学啦,还有在咱们家里住过的鹃娘你还记不记得?她也去了学校。”
     阿砚哭声渐熄,他抽泣着问:“那我去了就能看见她们?和她们一起玩?”
     孟晚揪着自己衣摆,皮笑肉不笑的说:“不能。”
     “那窝不要去!不做大丈夫!”阿砚说完又要张嘴开嚎。
     孟晚趁他嘴巴大张,从路过的朱颜端的盘子里拿了个馒头就塞进阿砚嘴巴里,然后利落的塞给雪生,“快快,把阿砚扔到县学去。”
     雪生扛着阿砚就走,后面楚辞背着同款挎包,面色痛苦的跟了上去。
     他也不想上学。
     常金花被阿砚哭得脑袋一阵发昏,她扶着额说:“晚哥儿啊,阿砚是不是也太小了,不是说只收六岁以上的吗?”
     孟晚潇洒的对一步三回头的楚辞挥了挥手,“放心吧娘,夫君已经叮嘱过夫子了,再说身边不是还有小辞看着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除了自家孩子,连被孟晚招揽进驿站的那拓也被就近送到府学上学,还有宋亭舟招揽的护卫蚩羽。
     把俩孩子送走,夫夫俩各自忙着,好不容易闲了些日子,一转眼又到了秋收的日子。
     秋收是一年的重中之重,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赫山县又新开两家小作坊。
     孟晚觉得十分惊喜,还派人送去了贺礼。
     果子收下来,珍罐坊开忙。孟晚的晒晾坊也悄无声息的建起来一座,规模和糖坊、珍罐坊比起来算是小的。但耗资巨大,搞得孟晚也心里突突能不能回本。
     因为岭南的特殊天气,天然晒干极难实现,大批量晒果干很容易翻车。所以孟晚的晒晾坊除了烘烤工序外,还大手笔的用琉璃拼凑出来几个小型阳光房。
     他去工坊里看着从廉州收上来的庵摩勒一点点晒成果干,心想若是不挣钱就留给家人吃算了,当是投资失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孟晚拎着一小筐的果干回家,结果家里竟然谁都不在,常金花的新店快开了,她这阵子正忙。
     府学现在没人,聂先生干脆去县学任职,聂二夫郎随他去了赫山县。林易和项芸据说去了松韵学院溜达。
     孟晚抬头看了眼天色觉得还早,便又提上竹篮去府城的松韵学院。
     守门的两个妇人认得孟晚,忙从门房出来替孟晚开门,“孟夫郎,您来了。”
     孟晚语气随和,“陈嫂,你们忙你们的,我来随便看看。”
     当下入学的哥儿女娘几乎都不识字,所以慧班还没开班,大家都在集体扫盲。
     智班的郎朗读书声比林间的画眉鸟还要悦耳动听,林易和夫人项芸坐在树下的椅子上端着茶盏品茶,见孟晚过来无声的招了招手。
     孟晚走到他们身边,把竹篮上的麻布掀开,压着声音说:“师父、师公,你们尝尝我家工坊晒出来的果干。”
     林易慈祥的笑笑,“师公的牙可咬不动这晒干的果子,倒是荔枝能吃上个几十颗。”
     孟晚从竹篮里拿出一小把葡萄干给他,“师公,荔枝可不是能多吃的,上火的很。”
     盛京有葡萄干,项芸倒是对孟晚篮子里暗黄色的芒果干比较感兴趣,“这是何物?”
     孟晚递给她一小片,“是廉州的庵摩勒晒晾成的果干,前天你和师公不是还吃过新鲜的庵摩勒果子?”
     项芸把芒果干撕成小块放嘴巴里抿着,“果然是,来你们西梧府两月,旁的不说,各色果子倒是没少吃。”
    喜欢。
  

第51章 开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