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林译的想法很实用,透着国军中难得的清醒,这个命令显然经过了深谋远虑。他深知自己今非昔比,不再是那无根无基的浮萍。
     远征军阵营里的赫赫战功、报纸电台的宣扬、盟军指挥官Stillwell将军的鼎力支持,都成了他坚实的根基。
     军阀部队一旦打光,编制便会烟消云散;但他的部队即便被打残,盟军指挥部也会勒令国府为他补充兵力,武器也会源源不断地配给到位。这正是他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优势,因此他的生存之道也极为明确——以战养战。
     他记得,国军最能打的将领之一、74军的王军长,其成功之道便是如此。王军长的部队虽历经苦战,战斗损失极为惨烈,但他每次补充新兵后,都会立刻投入战场锤炼,部队反而越打越强。
     林译对此深以为然,他看得透彻:普通士兵未经战火淬炼,价值有限;唯有在生死边缘滚爬过的老兵,才是战斗力的核心支柱。
     他更清醒地认识到,国军缺乏正规的征兵与训练体系,也没有先进的指导思想。这样的军队,要提升战力别无他法,唯有通过不断的实战,在血与火中积累老兵、凝聚士气、铸就必胜信念。
     因此,林译决意采取这样的作战策略:主动分散部队,以小股兵力实施突袭,借此拖延时间,等待总部的统一调度。
     这绝非鲁莽之举,而是林译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他要在频繁的小规模实战熔炉中,快速淬炼营连级指挥官的才能,让他们在指挥实践中迅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骨干。
     当年南天门一役虽惨烈异常,却已足见成效!战后,林译自己不就淬炼成了能独当一面的王牌团长吗?
     那场硬仗虽付出血的代价,却也在血火熔炉中,锻造出一大批真正能战、敢战的基层军官与铁血士兵。
     何况在日寇全面进攻的广阔战场上,一个师级单位所能发挥的作用,终究只限于战术层面。
     林译或许能改变局部战况,但最终决定胜负的,仍是全局的得失。他们总结出的结论可能接近真相,却也仅仅是“可能”而已。
     既然上层指挥部仍在运作,林译便没有理由擅自决断。将机动兵力部署在有限的作战区域内,一旦局势有变,他也能及时调动。独立旅遵照他的指令分散行动,舍弃了重炮团,仅携带日常作战的弹药开赴前线。
     闫森布置完任务后,全团分为三路,分别赶赴曼德勒、腊戍、南坎担负警戒任务。张芷宁的部队主要负责南坎方向左翼的袭扰,赵峥仓的部队则在右翼策应。他们既非主攻,又皆是主攻——用林译的话说,就是放手让营连长们自由发挥。
     此刻,南坎方向的战局,正沿着最令人忧虑的轨迹急速恶化,危如累卵,命悬一线。
     日寇的突袭凶狠凌厉,其部队配置精良合理,更兼有伪“独立军”数千之众协同作战。这猝不及防的重击,瞬间将滇省守军推入了绝境深渊。
     须知当时在正面战场上,鬼子一个标准中队的战力,就能直接向国军一个整编营发起猛攻;而一个加强中队,

第108章 分散作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