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译马不停蹄地与新22师取得联系,在电话中,他清晰地阐述着自己对当前局势的判断与作战观点。经过一番深入探讨,双方在诸多关键问题上达成了一定共识。
结束通话后,林译风尘仆仆地返回营地。简单询问了一番营地的情况,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稍作放松,随后便去休息了。事实证明,他此前的顾虑绝非杞人忧天。
西路军的作战部署拖沓迟缓,调度过程中不紧不慢,全然没有紧迫感,再加上战略决策上的短视与自私,让他们在这场战役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次日下午,蓄谋已久的日寇发起了突然袭击。凄厉的防空警报划破长空,日寇飞行大队率先出动,一架架轰炸机如黑色的猛禽,呼啸着对前沿阵地展开了狂轰滥炸。
紧接着,重炮联队依据飞行大队侦察标定的几处重要工事坐标,展开了密集炮击。一时间,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冲天。与此同时,日寇的三个联队兵分三路,对着三处阵地展开了试探性进攻。
锡唐河防线上硝烟弥漫,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激烈程度超乎想象。鬼子们一路上被华夏军队的各种战术骚扰,憋了一肚子火。丛林里、大路上,处处埋有地雷,还有小部队袭扰,让他们举步维艰。如今好不容易能够正面交锋,便妄图凭借强大的武力一举突破防线。
日寇凭借着先进且强大的炮火优势,对中国军队的阵地展开了地毯式的轰炸。无数防御工事在炮火的肆虐下土崩瓦解,砖石横飞。
日寇实施炮击,目的不仅仅是摧毁表面的工事,更关键的是要从火力上压制华夏军队,让守军陷入混乱与恐惧,进而丧失战斗意志。以往,这套战术屡试不爽,可不知为何,今日却未能得逞。
阵地上的机枪阵地,火力依旧凶猛,不见丝毫减弱,战士们个个神色坚毅,全然没有慌乱之态。
日寇步兵以中队为作战单位,分成多个梯队,呈散兵线的阵型,逐队向华夏守军阵地发起冲锋。每个中队负责五百米宽的进攻正面,其中两个小队主攻,一个小队负责策应。小队之间保持着50米的间隔,这样的战术安排有效避免了人员的过度集中,大大降低了被守军火力大面积杀伤的风险。
日寇士兵也并非只是端着刺刀盲目蛮干,他们充分利用战场上的地形地物,提前挖掘了沟壑作为掩护,巧妙地依靠土丘、树木,隐蔽前进。掷弹筒不断发射烟雾弹,制造混乱与掩护,四一式山炮也持续轰鸣,为冲锋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寇,远征军毫不畏惧。此前,我军便已加强了防御工事的建设,三道防线相互呼应、彼此支撑。战士们依托这些坚固的工事,展开了顽强抵抗,一次又一次成功击退了日寇的波浪式进攻 。
战斗从白昼持续至夜幕降临,双方都已疲惫不堪,暂时停火。晚饭后,部队开始换防。月光如水,洒在大地上,三支部队趁着月色的掩护,悄
第74章 战术撤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