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经过长达九年的侵略战争,原本企图通过战争摆脱经济困境的霓虹国,如今却发现自己的经济已被战争的巨轮碾得粉碎。曾经支撑社会的中产阶级几乎消失殆尽,只剩下赤贫如洗的穷人和富可敌国的权贵。
     这场战争不仅未能带来预期的利益,反而将国家的根基消耗殆尽。那些疯狂鼓吹战争的人,大多是早已从中获利的既得利益者。参谋部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场战争的走向,否则继续这样竭泽而渔,霓虹国很可能面临分崩离析的危机。
     与此同时,国际局势的变化也让霓虹国有了新的考量。一方面,汉斯在西线的强势表现令人震惊,曾经被视为不可战胜的强国竟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另一方面,约翰牛和灯塔国多次在东南亚和华夏利益问题上对霓虹国施压,言辞尖锐,态度强硬。
     经过综合评估,参谋部提出了新的战略建议:幅员辽阔的西伯利亚虽然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极低,建设成本高昂,需要数年时间才能见到成效,难以迅速支援国内经济。
     此外,西伯利亚还面临着二十多个整编师的防御力量,进攻难度极大。相比之下,东南亚的殖民地已经建立了高效的资源压榨体系,资源唾手可得,能够立即为国内经济输血。再加上西方列强目前深陷西线战事,无暇东顾,南下战略显然更具吸引力。
     因此,在34;南下34;与34;北上34;之间,参谋部的天平逐渐倾向了南下。这一决策不仅基于现实的资源需求,也反映了霓虹国在战争泥潭中寻求出路的迫切心态。
     尤其是最近的治安战,远未达到预期效果,占领区的问题依然棘手。在华北地区,八路军竟然能够组织起一百个团、数十万人的大规模反攻,给霓虹国造成了远超预期的损失。
     这些损失不仅体现在人员伤亡上,更严重的是,占领区的控制力被大幅削弱。粮食征收陷入困境,铁路运输频繁遭到破坏,神出鬼没的地下抵抗力量让霓虹国疲于应对。原本指望通过占领区获取资源以支撑战争,结果却陷入了“得不偿失”的泥潭。
     更糟糕的是,为了打击江抵抗组织,伪满细菌部队在占领区展开了细菌战,投送了鼠疫病毒。这一极端手段不仅未能有效瓦解抵抗力量,反而引发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甚至惊动了盟友汉斯。
     汉斯的外交官在调停时忍不住破口大骂:“你们是疯了吗?难道要占领一片墓地吗!”汉斯不能理解如果只剩下死亡与荒芜,这样的胜利又有何意义?
     事实上,汉斯对霓虹国已经极度失望。原本指望他们能在东方牵制毛熊,结果霓虹国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与毛熊眉来眼去,甚至意图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种背道而驰的行为让汉斯的外交官们气得直跳脚,私下里没少骂他们是“不可靠的盟友”。
     然而,站在霓虹国的立场上,这一系列举措却并非毫无道理。此时的华夏正处于抗战的至暗时刻:外援几乎断绝,国际通道被封锁,经济濒临崩溃,甚至连士兵的口粮都捉襟见肘,难以维系。霓虹国高层认为,只要再加一把劲,就能彻底压垮华夏的抵抗意志。
     林译站在指挥所里,望着地

第36章 局势变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