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一篇稿酬五十两白银!】
     这个消息,就像一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在大明朝的士林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要知道,如今一个七品县令,一年的俸禄也不过七石五斗米,折算成银子,满打满算也就几十两。
     而现在,只要写一篇文章,被那什么《大明日报》选中,就能得到寻常官员一年的俸禄!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一时间,“大明皇家报社”和澳王朱旺的名字,成了天下读书人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话题。
     有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有辱斯文。
     堂堂读书人,圣贤门生,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去写那些市井流言、俚俗杂谈?
     这与街头说书卖唱的优伶何异?简直是斯文扫地!
     但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出身寒门、怀才不遇的学子们,却对此趋之若鹜。
     斯文?斯文能当饭吃吗?
     孔孟之道能让家里的老母妻儿吃饱穿暖吗?
     他们十年寒窗,苦读经义,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吗?
     可科举之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何其艰难。
     如今,澳王殿下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看起来更为平坦的道路,他们岂有不尝试之理?
     于是,在短短的十几天内,雪片般的稿件从四面八方飞向了应天府的皇家报社。
     稿件的内容五花八门,有引经据典、针砭时弊的政论,有描写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的诗词歌赋,更有甚者,还有人写了自己邻居张三和李四媳妇的风流韵事,文笔之细腻,情节之曲折,堪比后世的狗血八点档。
     ……
     应天府,报社临时编辑部。
     道衍大师和沈焱两个人,正被淹没在稿件的海洋里,忙得焦头烂额。
     “大师,您看看这篇!”
     沈焱拿起一篇文章,哭笑不得地递给道衍,“这位仁兄,写了一篇三千字的长文,论证了‘牛痘有伤天和,是‘以牛之秽,污人之精血,说澳王殿下此举是倒行逆施,必遭天谴……这……这稿子咱们能登吗?”
     道衍接过稿子,只扫了一眼,便随手扔进了废纸篓里,脸上古井无波。
     “阿弥陀佛。”
     他淡淡地说道,“愚昧之言,不必理会。殿下说了,咱们的报纸,要开启民智,而不是散播愚昧。”
     他指了指另一堆已经被分拣出来的稿件:“把这些送去排版印刷吧。记住,殿下的吩咐,观点可以不同,可以争鸣,但不能无端谩骂,更不能造谣生事。咱们要的是百家争鸣,而不是一言堂,也不是泼妇骂街。”
     沈焱钦佩地点了点头。
     他现在对这位大师是越来越服气了。
     不过短短十几天,道衍便将整个报社的运作流程梳理得井井有条,从审稿、编辑、排版到印刷,都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矩。
     就连他手下那帮平日里吊儿郎当的“记者”们,在道衍面前,都跟老鼠见了猫一样,一个个服服帖帖。
     就在这时,一个小沙弥模样的年轻人,抱着一摞厚厚的稿纸,从门外走了进来。
     “大师,这是新送到的一批稿件。”
     道衍抬头看了他一眼,此人正是他前几日从天界寺里要过来的弟子,名叫宗泐,为人机敏,做事勤勉,是个得力的帮手。
     “放那儿吧。”道衍随口吩咐道。
     宗泐放下稿纸,却没有离开,而是从最上面抽出了一篇文章,恭敬地递到了道衍面前。
     “师父,弟子刚才粗略翻看了一下,觉得这篇文章,颇有见地,与众不同。想请师父斧正。”
     “哦?”道衍来了兴趣。
     能被自己这个眼光颇高的弟子称赞,想来这篇文章定有其过人之处。
     他接过稿纸,仔细阅读起来。
     这篇文章的标题很普通,名为《论商税之利弊》。
     但文章的内容,却让道衍的眼神越来越亮。
     作者开篇便旗帜鲜明地反对朝廷“重农抑商”的国策,认为此举无异于自断臂膀。
     他引经据典,从管仲变法到汉武帝的盐铁专营,论证了商业繁荣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更难得的是,他并没

第149章 经世之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