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75章 培养[1/2页]

幸好遇见神 班门弄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拓跋恂到平城的第二天,就与一帮大臣一起去冯家奠祭、慰问。
     隔了一天,拓跋恂率众大臣正式参加太师冯熙的葬礼。
     拓跋恂身为太子,又持节代表皇帝慰问冯家,自然是最尊贵的客人。
     但在皇帝的所有儿子中,拓跋恂内心对汉族最没亲近感,因此对身为汉族的冯家态度也颇隔膜。
     他遵照父皇旨意参加冯太师葬礼,完全依照东宫礼仪官指点行事,动作、言语、微笑都显得非常机械,看起来就是公事公办。
     大家都察觉到这点,却不好说什么。
     冯家人看在眼里,心中自然有些不舒服。
     其实,若论血缘关系,拓跋恂还真有汉族血统。
     但不是因为曾祖母冯太后。
     冯太后是汉人,但她并不曾生儿育女,因此和拓跋恂没有血缘关系。
     拓跋恂的生母林氏也不是汉人。
     拓跋恂的汉人血缘,来自奶奶、父皇拓跋宏的生母李氏。
     只是,因为鲜卑皇室“子贵母死”传统,当拓跋宏被立为太子时,李氏就被处死了。
     拓跋恂生母林氏也是如此。当拓跋恂被确认为第一顺位继承人时,林氏也被处死。
     由于拓跋恂对汉族血统无感,以鲜卑族人自居,他在平城便彻底放飞自我,完全像从前一样,按鲜卑族习惯行事。
     葬礼完毕后,拓跋恂按父皇要求去探望南安王拓跋祯。
     拓跋祯是穆景帝拓跋晃第十一子。辈分是拓跋恂的曾祖辈。
     他担任镇北大将军、相州刺史,手上握有兵符,属于实力派诸侯。
     相州刺史部在邺城,位于黄河北岸,曾经是曹魏王城。
     皇帝拓跋宏考虑迁都时,邺城是魏国副都,地位还高于洛阳,可见其重要性。
     只不过,洛阳是古都,做过多个朝代首都。
     对整个中原而言,洛阳更具凝聚力。
     这次迁都,经过权衡,在邺城和洛阳之间,拓跋宏最后选了洛阳。
     拜见了南平王后,拓跋恂先去祖庙上香、拜祭一番,然后去奠谒自己生母林氏的墓冢。
     做完这些,按计划他得即刻南返。
     但他内心深处,实在更喜欢平城,很不想急着离开。
     可是如今洛阳才是首都。他身为太子,不喜欢洛阳也得回去那里。
     正当他兴致索然、怏怏不乐,打算通知大伙准备准备不日启程时,恒州刺史陆叡来找他,说有位大臣在平城养病,想拜访他。
     陆叡说,那人是冯翊县侯、定州刺史穆泰大人。
     拓跋恂年纪虽小,但生在皇家,又是太子,自然知道结交外臣是忌讳。
     陆叡的恒州刺史身份是东道主,拜访太子是应有的礼仪。
     见安平王是父皇旨意。
     见定州刺史,那就逾矩了。
     拓跋恂道:“本宫受命在外公干,没有适当理由,与冯翊县侯相见,恐会招致非议。高道悦夫子可是盯着本宫呢。”
     陆叡道:“回殿下,是这样,冯翊县侯身体有恙,他写信给在下,商量与臣调换就职刺史部位置,臣去定州就职,他回平城就地将养。臣见他说的是实情,另外,臣去定州,离洛阳近得多,往来更方便,所以臣是没有意见的。穆刺史给皇上写了一道乞调折子。拜见太子的目的是请殿下代为上呈那道奏折。微臣以为,这个理由可算太子公务之内。太子体恤下情,代圣上巡视天下,拨冗接见州官,倾听舆情、排解难处,这是替皇上分忧哇。臣认为说得过去。”
     拓跋恂本来就不想急着离开。
     现在被陆叡高帽子一戴,他把一点担心抛在脑后,于是道:“既然如此,那本宫就见见穆刺史。请平原王安排吧。”
     陆叡抱拳不停多谢,行礼后离去。
     第二天,陆叡派人送来一封信,

第475章 培养[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