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十二)[2/2页]

天眼鉴宝:我的传奇鉴宝人生 墨韵忠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1042章:审讯室里的半张残图
     江城警局的审讯室白炽灯亮得刺眼,把墙面上“坦白从宽”四个红漆字照得有些发旧。陈轩坐在观察室的单向玻璃后,看着对面铁椅上那个穿对襟褂子的老者——伪古堂的二当家,人称“老鬼”。
     铁门上的小窗刚被拉开过,带进股淡淡的烟草味。老鬼正用袖口擦着额头的汗,尽管空调开得很足,他的后背还是洇出了片深色的水渍。桌对面的李警官把一份鉴定报告推过去,纸张划过桌面的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这批青铜器的检测结果出来了,”李警官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到观察室,“胎体是现代电解铜,表面的锈层是硫酸铜和醋酸腐蚀形成的,年代不会超过三个月。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老鬼的喉结动了动,目光在报告上扫了一圈,突然扯出个干笑:“警官,我就是个跑腿的,老板让我卖什么我就卖什么。那些化学试剂……是用来清洗老物件的,你们也知道,古玩行都这么干。”
     “清洗?”李警官拿起桌上那片陈轩从青铜簋上刮下的锈末,“用硫酸铜清洗?老鬼,你在这行当混了三十年,当我们是外行?”他把锈末倒进个透明试管,加了点清水晃了晃,液体立刻变成浑浊的蓝绿色,“真的铜锈含氧化亚铜和碱式碳酸铜,遇水不会这么显色,更不会有酸味。这是你作坊里搜出来的配方,自己看吧。”
     一张泛黄的纸被推到老鬼面前,上面用毛笔写着“青锈方”三个字,下面是密密麻麻的配料:“胆矾(硫酸铜)三两,食醋半斤,硝石一钱,置阴处七日,刷于铜器……”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股刻意模仿古方的讲究。
     老鬼的眼神闪烁了一下,手指不自觉地抠着椅子扶手的裂缝。陈轩在观察室里看得清楚,这是心里发虚的表现。他想起玄山氏笔记里写的“观人如鉴物,心虚者指节发僵,气浮者眼神游移”,果然不假。
     “这方子……是堂主给的。”老鬼终于松了口,声音低了半截,“我就是按方子调配,具体怎么用,都是他亲自盯着。”
     “你们堂主在哪儿?”李警官追问。
     “不知道,”老鬼摇头,“他从不跟我们说行踪,平时就用加密电话联系。我们都叫他‘先生,连真名都不知道。”
     陈轩皱起眉。从地下仓库的规模来看,伪古堂绝不止老鬼和刀疤脸两个人,堂主能把核心信息藏得这么深,显然是个极谨慎的人。他拿起桌上的证物袋,里面装着从老鬼口袋里搜出来的半块玉佩,玉质粗糙,雕着个简化的“玄”字——和邙山窖藏青铜器上的刻字惊人地相似。
     “这玉佩哪来的?”陈轩敲了敲观察室的玻璃,示意李警官问这个问题。
     李警官会意,把玉佩的证物袋推过去:“认识这个吗?”
     老鬼的瞳孔猛地收缩,像是被烫到似的往后缩了缩手:“这……这是去年在洛阳收的,不值钱的玩意儿。”
     “上面的‘玄字,是什么意思?”
     “就是个装饰……”老鬼的声音开始发颤,手指绞在一起,“警官,我真不知道,就是觉得好看才戴着。”
     陈轩站起身,对身边的警员说:“麻烦让李警官问他关于‘玄山氏的事。”他有种预感,这玉佩和邙山窖藏脱不了干系,伪古堂仿造商周青铜器,恐怕不只是为了赚钱那么简单。
     观察室的门开了条缝,李警官听完传话,回到审讯桌前,放缓了语气:“老鬼,我们查到你十年前因为伪造唐三彩被判过刑,当时的主犯,是不是也姓‘玄?”
     这句话像是戳中了老鬼的痛处,他猛地抬起头,眼里满是震惊:“你们……你们怎么知道?”
     “看来是猜对了。”李警官身体前倾,“那个人,是不是叫玄山氏?”
     “不是!”老鬼几乎是吼出来的,随即意识到失态,压低声音道,“玄山氏是清末的高人,怎么可能干这种事……当年的主犯,是个自称‘玄山后人的年轻人,说手里有玄山氏的藏宝图,能找到真正的老物件。我们跟着他挖了半年,什么都没找到,最后只能靠伪造文物赚钱,结果被抓了。”
     陈轩心里一动。玄山后人?难道是玄山氏的家族传承者?可邙山窖藏的青铜器上都刻着“玄”字,显然是玄山氏自己的收藏,按理说不该有后人去盗掘。这里面一定有什么误会,或者说,那个“玄山后人”根本是冒牌货。
     “那个年轻人长什么样?”李警官追问。
     “三十多岁,左眉角有颗痣,说话文绉绉的,总拿着本线装书翻来翻去。”老鬼回忆道,“他说那是玄山氏的《藏珍录》,里面记着二十多处藏宝地点。我们当初信了他的邪,把家底都投进去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轩的呼吸顿了顿。左眉角有痣?这个特征他好像在哪见过。他猛地想起师父临终前整理的相册,里面有张泛黄的合影,师父身边站着个年轻人,左眉角确实有颗痣,照片背面写着“徒侄玄明,民国三十七年秋”。玄明……难道就是那个“玄山后人”?
     “后来呢?”李警官的声音把陈轩拉回现实。
     “后来他拿着我们凑的钱跑了,说是去江南找什么‘瓷都秘窑,从此杳无音讯。”老鬼的语气里带着怨恨,“直到三个月前,我收到个匿名包裹,里面就是这半块玉佩和那几张藏宝图残片,还有堂主的联系方式……”
     “藏宝图残片?”李警官追问,“在哪?”
     老鬼犹豫了一下,从裤腰里摸出个用油纸包着的东西,递了过去。李警官打开油纸,里面果然是半张泛黄的宣纸,上面用朱砂画着些模糊的线条,像是河流和山脉的走向,角落里盖着个红色的印章,依稀能看出是“玄”字。
     观察室的门再次打开,李警官拿着残图走进来。陈轩接过残图,指尖触到宣纸的瞬间,就感觉到纸张边缘有不规则的撕裂痕迹,显然是从整张图上扯下来的。图上的朱砂颜料在灯光下泛着微弱的光泽,他用随身携带的放大镜细看,发现颜料里混着极细的银粉——这是玄山氏常用的做标记手法,他在师父遗留的笔记里见过记载。
     “这残图的纸质是清代竹纸,朱砂里掺了银粉,确实是玄山氏的风格。”陈轩肯定地说,“而且上面标注的水系,和景德镇附近的昌江流域很像,老鬼说的‘瓷都秘窑,应该就在那一带。”
     “你的意思是,伪古堂的堂主,很可能就是当年那个‘玄山后人玄明?”李警官推测道。
     “有可能,但也不排除是别人拿到了他的藏宝图。”陈轩指着残图右下角的一个小标记,那是个简化的“窑”字,外面画着个圆圈,“玄山氏的标记都有特殊含义,这个圆圈可能代表窑址的范围。你看这里的等高线,像是座山,旁边还有个三角形,应该是指窑口的位置。”
     他拿出手机,调出景德镇的卫星地图,和残图对比着:“昌江在这里拐了个弯,形成一片冲击平原,残图上的河流走向和这里完全吻合。这座山……应该是市郊的珠山,宋代官窑遗址就在那附近。”
     李警官看着他精准的分析,忍不住赞叹:“陈先生,你这本事可真不是盖的。要是早认识你,当年也不至于让那批假唐三彩流到市场上。”
     陈轩笑了笑,目光又落回残图上:“玄山氏的藏宝图,每一处都标着‘真藏和‘伪障两个地点,防止后人走弯路。这半张残图只画了大概位置,没标具体入口,说明另一半残图才是关键。”
     就在这时,审讯室里突然传来老鬼的喊声:“我还有话说!我知道堂主的仓库在哪!就在珠山脚下的一个废弃瓷厂,他说那里能避开金属探测器……”
     陈轩和李警官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凝重。废弃瓷厂、避开金属探测器……这说明伪古堂很可能已经找到了窑址,甚至可能已经开始挖掘。
     “李警官,能不能安排我们去趟景德镇?”陈轩当机立断,“伪古堂的人既然能仿造出那么逼真的青铜器,说明他们对玄山氏的收藏风格很了解,要是让他们先找到秘窑,里面的珍品很可能会被他们仿造出来,扰乱市场不说,真品也可能遭到破坏。”
     李警官立刻点头:“我马上向上级申请,以协助调查的名义跟你过去。另外,我们查到刀疤脸的手机里有个加密相册,里面有几张照片,你看看有没有用。”
     他调出手机里的照片,其中一张引起了陈轩的注意。照片是在一个窑洞口拍的,洞口用石块封着,石缝里长着半枯的野草,洞口上方的岩壁上刻着个模糊的“玄”字。照片的背景里,能看到远处有座塔,塔身倾斜,像是经历过地震。
     “这是景德镇的龙珠阁!”陈轩一眼就认了出来,“龙珠阁就在珠山山顶,从这个角度拍过去,窑口应该在珠山西南麓的废弃矿坑附近。”
     他把照片和残图、卫星地图反复对比,最终在地图上圈出一片区域:“就是这里,一个叫‘落马桥的地方,宋代窑工常在这里采瓷土,后来塌方成了矿坑,正好符合‘避开金属探测器的说法。”
     李警官立刻开始联系景德镇警方,安排下一步的行动。陈轩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天色,手里捏着那半张残图,突然想起玄山氏笔记里的一句话:“瓷者,土与火之歌也。真瓷有魂,藏于窑火深处;伪瓷无魄,止于形色之间。”
     他不知道珠山深处的秘窑里藏着怎样的珍品,但他清楚,那些凝结着古人智慧的瓷器,绝不能落入伪古堂之手。无论是辨伪存真的玄鉴镜,还是玄山氏留下的藏宝图,都在指引着他走向那个隐藏着千年秘密的窑口。
     观察室的电话响了,是小林打来的。少年的声音带着兴奋:“陈哥,我在你店里发现个东西!师父以前藏在匾额后面的,像是个瓷片,上面也刻着‘玄字,跟你说的青铜器上的一样!”
     陈轩心里一震。师父的匾额后面?难道师父早就知道玄山氏的事?他让小林把瓷片的照片发过来,看着照片里那片带着冰裂纹的青釉瓷片,突然意识到,这场关于传承与伪造的较量,或许从师父那辈就已经开始了。
     “小林,看好店,等我回来。”陈轩挂了电话,眼神变得更加坚定,“李警官,我们尽快出发吧。珠山的窑火,已经等了太久了。”
     审讯室里,老鬼还在交代着伪古堂的运作细节,他或许不知道,自己吐露的每一个信息,都在帮陈轩拼凑着玄山氏留下的巨大谜题。而那半张残图上的朱砂印记,在晨光中仿佛活了过来,指引着一条通往瓷都深处的道路,那里有等待被唤醒的文明记忆,也有潜伏在暗处的重重危机。
    喜欢。
  

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十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