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朱元璋看见其中最大的那两块,恨得牙痒痒。
     “咱要是把中间那两块都抽了呢?”
     “不能,因为读书人这个群体,自宋朝获得功名优免特权,进士、举人名下就有大量土地投献。十里八乡的老百姓依附他们生活。”
     朱樉解释完,朱元璋接着问道:“咱给他们优免的本意,是让他们将心思放在入朝为官,治理地方上。”
     “咱要是下道旨意,取消他们的免赋役特权会怎么样?”
     “哪里有要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的道理啊。”
     “老头子可以下旨直接废除科举了,反正没几个人会来考的。”
     在朱樉看来,当官发财和权力总得占一头吧。
     就老朱家微薄的俸禄,会有人来考科举才是怪事。
     面对朱樉不客气的指责,朱元璋没有半点生气,反而嘿嘿笑道:“如果是你来治国,你会这么做?”
     朱樉沉寂了一会儿,说出了嘉靖道长的名言:“长江水清,黄河水浊。”
     “只能不以水清而偏用,不因水浊而偏废。”
     此话一出,朱元璋眼底寒芒一闪,声音低沉的可怕:“你的意思是那些贪官污吏,害民之贼。你都要任用?”
     朱樉反问道:“只知道邀名买直的清流和埋头做事的贪官,哪个对百姓危害更大呢?”
     “难道朝堂之上全是众正盈朝,高喊着圣天子垂拱而治的时候。”
     “到了这些清流君子们当国,他们就不贪了吗?”
     嘉靖道长是个骂声占大多数的皇帝,
     有骂他贪和坏的,唯独没有骂他蠢得。
     嘉靖一朝,名臣辈出。张璁、夏言、高拱、徐阶、张居正、胡宗宪、海瑞。
     武有谭纶、戚继光、俞大海。
     哪怕是被骂作一代奸相的严嵩放在明末也是能独当一面的存在。
     堪称有明一代之最,难道都是巧合?
     朱樉不得不佩服,嘉靖道长选拔人才这方面,还是很有眼光的。
     朱元璋沉默良久,眯着眼睛说道:“那你的意思是咱处死这些贪官污吏,还有错了?”
     朱元璋对这些贪官污吏,可以用恨之入骨来形容。
     在他看来只要刑罚够狠,就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徐达静静的在一旁看着父子俩,没有说出一句话。
     朱樉从抽屉里拿出一本薄薄数页的小册子说道:“这是上个月,儿子让锦衣卫调查的京城物价。”
     “从洪武元年到现在十五年过去了,原本三百文一石的粮食涨到了七百文。”
     “而朝廷官员的俸禄一分没涨,正七品的县令,一年俸禄是九十石。”
     “折色之后只有白银四十五两,而如今金陵城里驾车的马夫工钱一年,都得拿四十两。”
     朱元璋仔细看完之后,惊讶的说了一句,“这京师的一匹绢布为何都涨到六两了?
     还有这一匹布都快涨到了二两,简直岂有此理。”
     朱樉回答道:“一个是宝钞贬值导致的,另一个是海贸让市场上供应的绢布数量变少了。”
     比起官员吃不吃起的饭,朱元璋显然更关心老百姓,穿不穿的起衣服。
    喜欢。
  

第223章 长谈(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