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4章 廷尉言辞过激[2/2页]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小妹仔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思听桓漪称赞赵迟,立即焦急反驳:“廷尉又要玩什么花样?赵迟身为最年轻主将,战功卓着,助我灭韩,到您这却成重罪了?”
     “本将虽愚钝,却懂是非。
     赵迟此举实属大功,关乎日后我朝攻六国、统一天下,我急入宫正是为此上报君王,蓝田军营也会效仿赵迟的做法。”
     “若廷尉认定赵迟有罪,我桓漪绝不认同!”
     桓漪目光灼灼盯着李思,语带不满。
     “桓将军所言有理。
     赵迟处理降兵方式堪称典范,以收服民心为主,威慑为辅,足以令降者全心归顺。
     我也恳请君王推广此法,免去降者反叛之忧。”
     蒙武随之附和。
     “你……你们……”
     见蒙武与桓漪力挺赵迟甚至为其请功,李思气得说不出话。
     朝堂之上,李思虽掌刑罚,众人对他略有忌惮,但蒙武、桓漪为上将军,毫不畏惧。
     “恳请君王裁决。”
     秦法严明,无人敢违,即便皇族亦然。
     李思脸色阴沉,再次向祖龙行礼。
     显然,他已将此事交由祖龙定夺。
     祖龙冷冷扫了李思一眼,眼中透出失望,未再多言,而是看向沉默的大臣们。
     “赵迟在韩境修订降兵处置法令,相邦及诸位爱卿有何见解?”
     祖龙以威严之声问。
     “臣以为,我大秦律法不可违逆,然为保国安定,因地制宜亦非不可。”
     王绾站出答道。
     此言一出,众人皆无奈摇头,看似周全,实则无立场。
     身为丞相,王绾在吕不韦失势后继任,其圆滑世故维持朝廷平稳,亦有一定能力。
     “臣以为……”
     另一位大臣发言,“上将军与廷尉此刻不在韩地,仅凭传闻不足定论。
     冯去疾在韩执政,其奏报才是评判赵迟行为利弊的关键。”
     冯劫闻言,从怀中取出奏折,恭敬呈给祖龙。
     祖龙接过奏疏,缓缓展开阅读,神情几经变化,从平静转为欣悦与赞许。
     奏疏内容显然深深打动了他。
     “太好了!言辞精妙!”
     祖龙看完后开怀大笑,心情愉悦。
     群臣面露疑惑,注视着祖龙。
     “赵迟果然不负我国名将之名,如此胸襟、气度与见识,令我不负期待。”
     “得赵迟,实为天赐之福。”
     祖龙转向群臣,朗声笑道:
     “奏疏中写了什么?”
     “冯去疾莫不是在替赵迟辩解?”
     李思心中泛起疑虑。
     他清楚记得,韩非归降秦帝国,也是因赵迟游说所致。
     韩非,是他极为忌惮之人。
     “相邦。”
     “有劳您为诸位大人宣读这奏疏。”
     祖龙笑着对王绾说,递过奏疏。
     “臣遵旨。”
     王绾上前,恭敬接过奏疏。
     展开后,他目光微动,旋即镇定,高声诵读:“臣冯去疾奏报陛下,与赵迟共事一月,受益匪浅。”
     “韩军十万降卒。”
     “此为一大隐患,若处置失当,即便遵循旧规,仍将是国家的心腹之患,一旦爆发,秦帝国必将陷入危机。”
     “赵迟创立新法处理降卒,以威慑辅助,以感化为主,给予降卒生存希望,助其融入我国。”
     “臣认为,此为上策。”
     “赵迟在阳城招降时,臣虽未能亲临,但听闻,他虽年少,却敢于冒险,为我国强盛与统一努力。”
     “他直言,自中原起源,炎黄族延续以来,从部落混战到炎黄合体,再到商周诸侯割据,战火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无数生命毁于战火,炎黄子孙历经苦难,难以安定。”
     “如今,秦帝国崛起,大王登基,灭韩为始,平定四方,正是炎黄子孙永享太平的大好时机。”
     “我国虽起于乱世,唯有以战止战,才能开创盛世。”
     “你我皆为炎黄子孙,乃世上最尊贵之民,彼此争斗岂非让人耻笑?”
     “天下虽分列国,但在秦帝国治理下,唯有同族情谊。
     即便战胜国降卒,亦为同胞。
     只要真心归顺秦帝国,便视为兄弟,共御战乱。
     这是秦人所愿,更是天下炎黄族人的共同期盼。”
     “以十年征战换百世安宁,此为炎黄子孙的愿景。”
     ……
     大殿内,众人听罢王绾宣读,无不震惊。
     赵迟在奏表中提到降卒的论述,令大臣们内心震撼。
     “说得好极了!”
     “天下广阔,列国纷争,然而我们同根同源,乃天地间最尊贵的炎黄子孙。”
     久经战乱,生灵涂炭,华夏大地亟待安定。
     今大秦崛起,顺天应时,以战止战,终使炎黄子孙重归一统,自此海晏河清。
     天下归心,唯大秦可承此重任,而大王乃统御之英主。
     赵迟才高八斗,见解深远,确非凡品。
     赵迟提出第∞种降卒安置法,众皆叹服,大秦得此贤才,实为万幸。
    喜欢。
  

第34章 廷尉言辞过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