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滚打多年,最终才得以晋升至正团级别。
1982 年,杜洪波转业回到地方,最初在地区公安局的政治部工作。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不知他通过何种途径,竟与当时担任鱼泉市委书记的康乐建立起了联系。或许正是这层关系,成为了他仕途上的重要转折点,使得他能够依仗老领导的提携,一路平步青云。
由于学历的先天不足,杜洪波在面对那些拥有高学历的干部时,内心深处难免会产生一些自卑情绪。但与此同时,他在军队中所培养出的强烈自尊心以及绝不轻易低头的狠劲,又使得他不愿意主动向他人示弱。长此以往,县里的干部和群众们逐渐意识到,这位县委书记对那些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似乎并不感兴趣,反而对那些“耿直朴实”的汉子颇为青睐。现在的这任联络员,便是由公安局的一位年轻刑警提拔过来的。
斜靠在柔软的沙发上,杜洪波那原本有些躁动不安的内心,在经过一番自我调整后,逐渐恢复了平静。
陈东莱刚刚被调到开江任职,这对于整个开江县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不仅县里的各级干部们对这位新来的官员充满了好奇和关注,就连市委的领导们,恐怕也都在密切留意着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在这种情况下,杜洪波心里很清楚,现在绝对不是去整陈东莱的好时机。一方面,这样做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争议;另一方面,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处理——抓经济。
尽管在各种公开场合,杜洪波总是不遗余力地宣扬着“开江经济始终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正乘风破浪不断向前迈进”这样的积极论调,但实际的经济状况究竟如何,作为县委书记的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事实上,开江县上半年的经济增速相当不理想,仅仅在全市排名第七位。这已经是一个相当糟糕的数据了,如果下半年不能想办法把经济增速提上去,恐怕明年年初,开江就会被天城区和永安县这两个竞争对手超越。
一旦开江县在全市的经济总量排名中出现下滑,那么第一个要承担责任、挨市委板子的人,毫无疑问就是他这个县委书记。
想到这里,杜洪波的心中犹如被猫爪挠过一般,焦躁不安的情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烦躁地抓了抓自己那原本整齐的头发,仿佛这样能稍稍缓解内心的烦闷。
深吸一口气后,他稍稍平复了一下心情,然后转身对秘书说道:“去给那个张经理打电话,就说我晚上请他吃饭,让他务必赏光。”
面对已经逐渐糜烂的经济形势,他之所以如此有把握,是因为自忖手中还有一张王牌————某个已经十拿九稳的新能源项目。只要这个项目能够正式落地,他相信自己绝对能对市委有所交代,甚至可以说是立于不败之地。
喜欢。
第425章 王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