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民政局的大办公室内,陈东莱在一众行署办职工的照料下,将手中的的规划图重新贴起,挂在房间中央的白板上。只见他信步走到白板面前,侃侃而谈:
     “鱼泉城区的地理环境,想必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曦江在此呈南北流向,将城区分割为东岸和西岸。东岸地势高耸,因而定居点不多,只有石梁的地委行署大院和一众机关驻扎。”
     “西岸地势平缓一些,是鱼泉老城区的精华所在。其中一条东西流向的鱼泉溪,将西岸的城区分割为南城和北城后,注入曦江。”
     (示意图附文后)
     陈东莱一边说着,一边在白板上画出一个 “—|” 的符号,紧接着发问:
     “在座的领导中,有没有人了解过石梁城市发展历史?能否解释一下,为何自清代初期,主要的政府机关就从曦江西岸的平原,迁至了东岸的丘陵?”
     站在江自流身旁的洪瑞马上抢答道:
     “明末清初,石梁府是着名的抗清武装力量‘夔东十三家的军事根据地。首府鱼泉县被清政府攻占后,当局为了巩固对占领区的统治与监视,在曦江东岸设置满城,筑起营垒。由此,后世的行政中心就延续了清初的布局。”
     江自流满意地看着自己的秘书,眼神中尽是欣赏之色。暗道这小伙子虽然好色误事,但知识水平摆在那里,绝对称得上一流人才。
     只见白板前的陈东莱也点点头,认可了洪瑞的说法:“到清末民国时期,由于轮船技术的引入,曦江航运业的快速发展,鱼泉城已经成为川东最大的贸易集散中心;抗战时期,总人口已经突破五十万,是西南地区数一数二的大城。”
     “建国之后,鱼泉市在国家统一计划的调控下,承接了许多三线建设的配套产业。其中规模最大的,莫过于布局在鱼泉溪南岸的石梁柴油发动机厂,以及在鱼泉溪北岸的石梁日化厂。”
     “两个工厂隔鱼泉溪相望,旁边就是鱼泉溪与曦江的交汇处。”陈东莱在“—|”符号的、横竖线交叉的中心位置画了一个圈。
     “这两家工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石梁的城市布局、由此,曦江与鱼泉溪的交汇处,逐渐形成了事实上的城市中心区,大量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闻风而至,都布局在这片狭小的区域内。”
     “大量群众在这一区域聚集生活,又因为此处地处鱼泉溪汇入曦江干流之处,因此也被群众称为‘两江口。”
     陈东莱的面色逐渐凝重,语调也低沉起来:
     “更糟糕的是,两个大型的重工业与轻工业企业集中布局在市区中心位置,不但给周边的居民区带来污染,而且还在不断吸引服务业与其他配套产业往两江交汇处聚集。长此以往,一定会出现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老化以及污染加重等‘城市病。”
     此言一出,就连对陈东莱没什么正面观感的组织部长陈不平,也不禁赞同起来。他清了清嗓子,开口道:
     “我家以前就住在日化

第255章 城市病[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