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八十一章 天牢之中.内功相授.汉人之中.义气千秋[2/2页]

英雄吁天录 剑南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你可要十分小心在意,因为王府侍卫侦得袁门四大堂主要进京解救他们的少主,也便是你的师弟袁承天:你可要加强防范,千万不可有了纰漏,因为目下的袁门已不是以前的乌合之众,而今已是势力大炽,南七北六一十三省皆有其分舵,门人弟子三十万之众,而且秉承当年袁督师的‘反清复明的思想,枉想重复朱明天下,可不是异想天开,想我满汉八旗子弟精锐尽出,立刻让他们形销影散,灰飞烟灭!”其实他说这话不尽不实,因为现下的军营兵士可说已不复当年之勇,且又久享太平,军心涣散,可说是武功废驰,那还有当年满洲八旗之骁勇,承平岁月早已磨销了他们的勇气,如然真得和袁门弟子较量,未必有胜算的机会,甚而一败涂地,因为袁门弟子知道他们身处逆境,不进则退,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如此;所以砥砺前行,总是心怀忧患,知道肩上之责,不是为了一个袁门,是为了心中理想,天下的千千万万的生民,所以才感到人人自危,不可懈怠于世局。
     傅传书心中自然知道这位和硕亲王言过其实。原本这也怪不得他,因为他少在江湖走动,根本不了解江湖上真实的情况,依旧活在自己想当然的想法之中,所以难免偏失,他身为标下也不能尽实而言,只有虚以委蛇,敷衍了事,因为你若直言只怕又犯了王爷的忌讳,徒惹人家不高兴,何苦自讨没趣,这些浅显的道理傅传书岂有不懂的道理?如若耿直行事,无所讳言,只怕又是第二个袁督师,他自然不会做这无功的事情。
     他们自以为牢中的袁承天并未听到他们的说话,但是他们怎知袁承天屏息内息,将他们的说话听得一清二楚,心中不禁又惊又喜,惊者乃是掌门大师兄傅传书非但未受重责,反而被朝廷擢升九门提督,看来大师兄非但没有丝毫悔过,反而要为朝廷效力,真是昆仑派蒙羞,如果已去的师父有知不知该当如何后悔当年收留他在昆仑,本来寄于厚望,光大昆仑一派,谁想他却私心过重,忘了本来面目,真是无可救药!喜者乃是袁门四大堂主要来营救自己这个袁门少主,这样也可以不违誓言挣扎囚笼,解救钟掌门一并出走,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样一来,他便在石床之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时到中夜他也不能入寐,因为心中有事。
     忽然墙上石砖又被那于敏中取下,又窜身过来,看着袁承天忧愁善感的样子,摇头笑道:“真像,真像……”他自说自话又道:“少年人忧患总是有的,像极了少年时的我……”他太息看了看石牢四壁冰冷,但是却阻止不了虫蚁的爬动——它们也是为了生存而不得闲下来,可见世间万物生灵皆是不易!有时想到人生不过来来去去一晌空,又争什么名,斗什么利,不免心灰意冷;可是坚强如铁的总会在渺茫失望的黑暗中寻找点点星光,照亮前途的路,因为不弃所以成功,便如屈原大夫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的生死一生不正诠释了生命之真谛,他的话语感醒世间多少迷茫不自觉醒的人,让他们明白此生来世上,你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别人,也许:大义真当以死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于敏中双手簌簌扒动地上的茅草,堆在平地便自盘膝坐下,心有所感,言有所发,说道:“我少年之时也是心高气大,眼底无人,每与人论,也是壮志说天阔,怒指乾坤错!自以为天下英雄非我而何?可是后来踏入仕途才知差强人意,每每不如意,入了牢笼,不得施展!因为世事多变,非是人为,亦是天意。”袁承天见他说得悲凉,心有同感,想自己一生孤苦,虽然光明磊落,然而不会屈就,所以不受别人待见,人家以为他是个不通世务的小子,不会融会贯通,不会逢场作戏,一味耿直,仿佛浊世中的一股清流,可是却是处处有人作梗,发难于他,想让他就范;可是他不为所动,依旧坚守自己的信念,不随波逐流;这样一来反而又显得自己清高不入流,更加不受待见;可是他却不以为然,因为当年先祖袁督师也是如此一般不为世俗之人所理解,反而以为他里通鞑虏,卖国求荣;后来终于拔乱反正,只是却是满人的皇帝,可不是天大的讽刺!
     于敏中见袁承天并不说话,然而看他面目表情便了然于胸——因为他多少也听闻过江湖上的事情——至于袁门天下人不知道的只怕很少;因为那可是朝廷眼中的忤逆乱党,是反清复明的中坚力量——因为昆仑派归顺朝廷,丐帮也见风使舵依服朝廷,以为为清廷效力,可以得到赏识,也不必如以前那样东躲西藏为朝廷有司衙门缉拿,现在可以安枕无忧,可说名利双收,可不胜似那袁门那样四下躲避,不为朝廷所容。只是这些江湖上这些所谓名门大派不过都是沽名钓誉之徒,只为眼前利益,却不知道民族大义,更加不知自己的本来面目和身份,怡怡然以为自己也是朝廷中人了,只是人家却未必这样认同,处处提防着他们,因为在人家的固有认知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可说是仰人鼻息,没有自尊,空有武功而无坚守正义的灵魂,真是枉为一代宗派!
     于敏中道:“此生生在尘世间,不为功名不为钱!我欲乘风上云天,稽首谪仙不叩首!笑傲只为此生有,丹心偏在昆仑巅!吹发长嘘为何故?仙长练丹为何求!长生海外求丹药,不见当年秦始皇。袁少侠尊师当年在昆仑之巅,眼见天下生灵蒙难,而自己有志难伸,不觉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古风。尊师赵掌门一生令名出于尘表,侠义满天下,以济世救民为怀,从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天下每有瘟疫灾情便施丹药灵符,且又祭天告求上苍怜我世人,度此劫难!可以说江湖中如尊师这般济世爱民的江湖宗派万中无一!——因为世人都为市俗蒙蔽蛊惑,失去本心,人人都入魔道,而且不自知自省,反以为功!只是现在昆仑派日趋势微,只怕你的掌门大师兄难脱干系!”
     袁承天道:“古之义侠都是排难解纷,义所当为之辈,那是现在都是斤斤计较得失,全然不把家国放在心上,便如我掌门大师兄而今依附朝廷,忘了我派宗旨反清复明!”于敏中对袁承天所说反清复明并不排斥——因为他也是汉人——知道虽然现在满人皇帝也任用汉人为官,只是处处都是提防,因为害怕他们起了异心,一发不可收拾。他们从来都没有唯贤用人,因为害怕汉人起了贰心,危及社稷,所以都用人制衡,不让其权力过大,归根到底还是心存猜忌!
     于敏中见这位袁门少主一幅忧国忧民的样子,说道:“我少年之时也如你一般,只是过来多经忧患,虽位列朝廷,然而却无法憾动乾坤,也只能尽力而为。袁少侠我见你面像清奇,骨髂定也不凡,不是寻常之人,心中定有经天纬地之能!”袁承天苦笑一下,说道:“我可比当年的袁督师差的远了!他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而我却一事无成,碌碌无为,浑浑噩噩于世间,虽多方奔走,可是响应,却是无功!有时我便想索性放弃吧!与世浮沉——可是每当入寐之中便会见到已殁的爹娘声声斥责我为袁门不肖子孙,——如果一个人死且不惧,世间又有何事不可为?我想正是如此古往今来的大英雄才不会计较个人得失,总是家国至上吧!所以我又不能全然放弃抗争,因为我见天下之人皆在梦中,不知白昼黑夜,只怕唤也不醒,他们反而会认为我是个痴人,妄想逆天改命,究是不成!唉,于前辈你说我该当如何?有时我心乱得很,仿佛一团乱麻,没有头绪……”
     于敏中见他忧患意识之中又有十分的坚强,心想:他终究不是懦弱之人,毕竟有袁督师的血脉!自己而今已经看破世俗,又有何留恋,不如将自己在这牢中十年苦练的内功心法悉数传于这位袁少侠,让他出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因为他见袁承天语出真诚,决非作伪,不是奸邪小人,将来可堪大任;所以他便将自己的想法说来。
     袁承天无功受禄,坚辞不就。于敏中哈哈一笑:“老夫已是残年之躯,纵然有朝一日出去,也是无用,倒不如将这些年的内功心法悉数相授——因为袁少侠你年青有为,心有浩然之气,胸中俯列乾坤,将来这天下还要你们年青人去争……所以”……袁承天不待他说下去,便执手相拒说道:“不可以!于前辈这样一来于你身体有莫大的损害。我决不接受!”因为他知道这于敏中若将自己的内功心法传授于己,那么他便元神大伤,只怕命不久矣,因为他久在石牢之内,难以呼息外面的新鲜空气,全倚仗着体内的这股内功心法支撑运行周身经脉,否则换做旁人只怕早已发狂而死了;好在这位于敏中大人非是寻常之人,少年之时竟在武当习武,所以心静如水,耽于寂寞,不为外物所扰,所以竟可练成内功心法,其实不外乎源于武当道家内功,其实与昆仑派的“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内功心法殊途同归;所以他今日才有意将这内功传于袁承天,期于后望。只是袁承天不明就里,害怕这于敏中一旦武功相授,体内的元神不免受损,那么有可能危及于性命,所以才坚辞不就,可是于敏中却不这样想,因为他觉得已是风中残年,自己心中的理想只有让这袁少侠去实现!人生不过是悠悠一场大梦,来日无多,去日已到;他便心无所恋,所以便无所挂念,心想这袁少侠一身肝胆,可比昆仑,将来定有一番作为,自己纵死也是无所遗憾——只因他心中依旧有汉人天下的家国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袁承天见他决绝的样子,心想如果自己再一味相拒,反而显得虚伪了,所以也就欣然受之。
     石牢之内此时本是万籁无声,不意忽然竟有只饿得发狂的的耗子窜出,来到放青菜和馒头的石桌之上,竟不畏人自顾吃起来。袁承天竟视而不见。这于敏中也不伤害于它,两个人似乎心有同契,对它视如不一。其实不是他们两个人没有看到,只是不想出手伤害于它——毕竟万物皆有生灵,它们也是有生命的,亦或身后还有小耗子在等它们回去饲食,所以众生皆是平等,无所谓贵贱,只是世上有人却不这样想,反而噬杀成性,所以到头来多行不义必自毙,结实是落了个悲惨的下场,只是后世之人从来不吸取教训,反而来回重复这悲剧,——是人为?是天意?皆是不可知!
     待得半个时辰,于敏中额头汗水滴下,头顶发际也是氤氲气散,向石牢上面飘散。他拍了拍手,轻嘘一口气,说道:“今日终于得偿心愿,也不枉在这世上走一遭!”他话中之意自是说今日武功相授,心中宿愿已了,余生再无遗感,虽不可见收复天下,但是终究是有了希望!袁承天体内此时但觉轻盈,因为蓦然之间多了别人十年的功力自然非同寻常,只是自己受益,而于敏中前辈身体受损心中总觉得愧疚过意不去!于敏中却坦然一笑,说道:“侠义之人正当排难解纷,义所当为,那有什么斤斤计较?袁少使怎么于小节之处这样放不下心来,这也大大不对了!英雄好汉应该去为心中理想去挣,而不是一味妥协,那样岂不是成了无用之材?”
     一番话如醍醐。灌顶的话语顿时开悟,心想自己总是优柔寡断,遇事不决,所以遗失战绩,总是被人算计,是自己心肠不够狠,还是太过悲天悯人?一时忧愁难当。于敏中忽然悠悠念道:“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也,实乃天授!……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袁承天听他将这话说完,心中为之一动,因为这是洪武大帝朱重八讨蒙元之檄文,可见句句在理,字字有万钧雷霆之力,可以昭告日月,明白无误告戒世人我汉人不懦弱,有时积弱只是一时,终将会将夷狄驱除中土,恢复中华!由此可见这朱重八虽出身低贱,身世并不显赫,少小之时便久经忧患,知道世上百姓的疾苦,所以当他君临天下之时便严惩贪官酷吏,因为他对百姓的苦难身同感受!
     于敏中道:“袁少侠大约你也知道这是洪武大帝朱重八讨蒙元之檄文,可说气势千钧。文中的意思大约你也明白不过,自当砥砺前行,想当年他出身不可谓不惨,上天从来没有怜悯过他,可是他却从不妥协,在忧患罹难之中前行,在刀枪火雨中磨练心志,可以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可成大事也!所以你怎么可以一遇到挫折便怨天由人,焉也不是!”他还有下一句话只是没有说出来,那便是:你一点也不像袁督师的后人!
     袁承天知道自己以后行事再也不可以优柔寡断,所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因为目下皇帝已被恭慈太后挟持——虽然是母子,可是行为作风却是截然不同:恭慈太后的眼中凡是反清复明之辈一律杀无赦,不问情由,因为她担心对汉人的宽容会带来他们肆无忌惮反抗朝廷,得不偿失,索性便行肃杀政策,以儆效尤,让他们人人自危,都噤若寒蝉,那么他们的忤逆想法就会打消,只是这只是恭慈太后一厢情愿的想法,与事实相去甚远,因为她不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积萤之下,可以成光的道理!尤以袁门为最,这百多年间起起落落,沉伏之间,虽有时似乎要亡但是总会留下薪火相传,绵绵不绝;便似袁督师的遗志看似中断,完则暗中依旧不畏朝廷缇骑四下揖拿乱党,因为他们明白如果放弃,那么这天下永远是满人的,汉人真的要无缘了,所以前赴后继,循循不绝,因为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向来是天下有志之士的信仰!
    喜欢。
  

第一百八十一章 天牢之中.内功相授.汉人之中.义气千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