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远超预期,震动衰减率及充放电稳定性成为碾压性优势。港口AGV、机场无人牵引车等高端物流设备订单纷至沓来。
3. “羲和”的先行者:航天与高端制造的灯塔
“烛龙·精卫”卫星电池包: 基于“羲和”深空技术的降维衍生品。“烛龙”在空间站长周期挂载测试的优异数据(辐射耐受、极温稳定)被部分转化,结合“惊蛰2代”量产工艺优化,推出面向近地轨道(LEO)卫星市场的标准化高可靠电池包。已拿下国内某巨型星座计划首批200颗卫星的能源订单,成为“羲和”深空征程的“地面支点”和利润源泉。
“磐石·匠芯”工业级UPS: 专为高端制造(如安克芯片华阳工厂光刻区)设计。毫秒级切换速度、超高功率密度、“惊蛰2代”的稳定支撑,使其成为精密制造线的“守护神”。某国际晶圆代工巨头正秘密接触,试图用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采购。
4. 下一代路线图:深空与极限
“羲和·烛龙”深空工程样机: 沙盘深处,一颗小而炽热的金色光点孤悬于代表日地L2点的位置旁。张克俭和刘峙紧盯于此——这是整合了最新减重方案(复合材料外壳、超薄集流体)、强化辐射屏蔽、并嵌入下一代智能BMS的“烛龙”终极版本。它正进行着模拟深空超长航时的极限充放电老化测试,为“梦舟”登月舱的最终定型做最后冲刺。
“惊蛰·伏羲”实验室标记: 一个若隐若现的紫色光点在沙盘边缘闪烁。这是陈璐团队秘密进行的预研方向——借鉴“羲和”在材料界面的突破,尝试将能量密度推向下一个临界点(1500Wh/kg),同时探索超导材料在极端低温电池内部传导的可能性。代号“伏羲”,寓意着电池能源的“创世”级演化。
“产品线,立住了。”刘峙的声音带着金属般的质感,手指划过从蓝色(惊蛰2代)到金色(烛龙)的光谱,“从挣钱的‘惊蛰,到树标杆的‘烛龙精卫,再到拼未来的‘烛龙和‘伏羲。磐石这棵大树,根在量产现金流,干在高端应用突破,冠冕在深空!”
赵教授看着沙盘上生机勃勃的“能源森林”,那是他们这群老家伙带着无数年轻人,用一行行公式、一次次失败、一克克减重浇灌出来的。他转头望向窗外,鳞次栉比的楼宇间,依稀能看到搭载“惊蛰2代”的电动公交无声驶过,能看到大安技术城西北综合基地塔吊林立,能看到更远处华阳芯片工厂吞吐着代表算力的光芒。
“能源是底座,”赵教授缓缓道,目光深邃,“惊蛰2代只是夯实了地面。等‘烛龙真正点亮月球,等‘伏羲探出触角…那才是我们给林天这小子,给磐石科技,给未来交出的真正答卷。” 磐石科技的产品矩阵,已不仅仅是电池的集合,而是支撑安克帝国冲向地面极限与星辰大海的、层层推进的能源阶梯。每一级阶梯,都闪耀着务实与野望交织的冷光。
喜欢。
第404章 永不停歇[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