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1章 禅位风波2[2/2页]

大宋枭雄 仙庙的马尔高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sp;赵佶正式颁下《内禅诏书》。诏书中极尽粉饰太平之能事:“……赖天眷佑,海内乂安。金酋远遁,西夏臣服,干戈止息。朕承祖宗之业,夙夜祗畏,罔敢怠荒。然迩年以来,忧勤损寿,疾疹侵陵,恐误军国重事。皇太子桓,仁孝聪哲,克肖朕躬,宜即皇帝位。朕退居龙德,颐养天和,以遂初心……” 通篇不提靖王府,不提流民,不提财政崩溃,只把“天下太平”和“自己病弱”作为禅位的理由,虚伪得令人发指。
     太子第一辞:赵桓接到诏书,立刻上演苦情戏码。他素服徒步,率东宫属官来到龙德宫门外,长跪不起,痛哭流涕,上《辞位表》。表中极尽谦卑惶恐:“……臣德薄才鲜,难堪大任。父皇春秋正富,励精图治,天下归心。伏望陛下收回成命,俾臣得竭驽钝,长侍膝下……” 姿态要做足,内心却在滴血:父皇,您再考虑考虑啊!这坑太深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二道诏书:赵佶再下诏,语气更加“恳切”甚至带着点“责备”:“……神器至重,不可久虚。皇太子仁孝着闻,中外属望。当体朕志,勉副群情,即遵典制,早登宸极。再辞不允!” 意思很明白:别演了!赶紧的!这位置你坐定了!
     太子第二辞:赵桓再次上表辞让,这次拉上了百官代表。仪式更隆重,哭声更悲切,辞藻更华丽,核心依旧是:我不行,父皇您行,您回来吧!
     第三道诏书:赵佶的“耐心”似乎耗尽了。第三道诏书措辞严厉,甚至搬出了祖宗法度和天意:“……三让弗获,益彰谦德。然天命攸归,神器有属。若再固辞,是违天意,亦乖朕心!着有司备法驾卤簿,即日行传位礼!钦此!” 彻底堵死了赵桓推辞的后路。再辞?就是抗旨不遵,违逆天意了!
     太子“无奈”受命:赵桓在百官“恳切”的“劝进”声中,终于“泣血叩谢天恩”,表示“惶恐受命”。他换上皇帝专用的衮冕(虽然尺寸可能有点不合身,仓促间赶制的),在龙德宫前殿,跪受传国玉玺,这大概是整个流程中唯一真正有分量的东西和诏书。一套繁复到极致的跪拜、谢恩、告祭祖宗(太庙)的仪式下来,赵桓只觉得头晕眼花,那身沉重的衮冕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内心没有半分登基的喜悦,只有沉甸甸的恐惧和荒谬感。
     登基大典由于事出突然,加上国库空虚,更因为笼罩在汴梁城上空那无形的靖王府阴影,赵桓的登基大典远不如他父皇当年奢华隆重。虽然也鸣钟鼓、设仪仗、受百官朝贺,耿南仲领头高呼万岁,喊得格外响亮,宣读大赦天下的诏书,但整个场面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仓促、敷衍和……压抑。新君脸上没有意气风发,只有强装的镇定和眼底深处的不安。群臣的朝贺声,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显得有些空洞无力。
     登州,靖王府临海的听涛阁。海风凛冽,吹得杨靖的袍袖猎猎作响。他手中拿着一份刚刚由飞鸽传来的、墨迹犹新的汴梁急报。上面详细记录了赵佶内禅、赵桓登基的全过程,以及那份充满了粉饰与甩锅的《内禅诏书》。
     吴用、卢俊义、温雅楠侍立一旁。
     杨靖的目光掠过诏书上“海内乂安”、“干戈止息”等字眼,又看向窗外波涛汹涌的大海,嘴角缓缓勾起一抹意味深长、带着几分无奈又了然的笑意。
     “呵……”他轻轻吐出一口气,将那份急报随手丢在身旁的石案上,发出轻微的声响。
     “看来,这个又黑又沉的锅……”*杨靖转过身,目光扫过三位心腹重臣,语气平静,却仿佛带着千钧之力,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终究还是得由我靖王府……来背了。”
     海风呼啸,卷起案上的纸张,那象征着宋室皇权更迭的诏书,在风中无助地翻卷了几下,最终被一只镇纸牢牢压住。而阁外,史进庞大的远洋船队正升起风帆,巨大的“靖”字王旗在铅灰色的海天之间,迎着风浪,猎猎招展!新的棋局,随着汴梁那场荒诞禅位的落幕,已然进入了更加诡谲而关键的阶段。
    喜欢。
  

第111章 禅位风波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