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跨过那条禁忌的线后,孙启荣非但没有急不可耐地索取更多,反而像一位经验老到的驯兽师,骤然收起了诱饵,换上了一副截然不同的面孔。
     他不再是那个带着试探性的“导师”,而是变成了一个温和、持重、带着几分长辈式距离感的“关心者”。
     课堂上,他对林倩的眼神与对其他学生并无二致,严谨、专业,甚至偶尔会就她的发言提出更严格的要求。私下里,他依旧会回应她的信息,语气却变成了纯粹的关怀:“天气转凉,多穿点。”“看你脸色不好,别熬夜太晚。” 对于那个改变一切的夜晚,他绝口不提,仿佛那只是时间长河里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这种突如其来的“正常化”和刻意的疏离感,像一根无形的丝线,将林倩悬吊在半空。她原本以为那晚是失控的意外,或是某种隐秘关系的开始,可他的表现如此自然、如此公事公办,让她既无法将关系落地确认,又无法说服自己彻底挣脱那点残留的、带着禁忌温度的依恋。她被困在了暧昧与冰冷的夹缝里。
     孙启荣深谙操控情绪的杠杆。他会有意制造“情绪波动”。
     有时,他会连续几天杳无音信,不回信息,课堂上也刻意避开她的目光。这种刻意的“冷落”,让林倩坐立不安,患得患失,内心充满被抛弃的恐慌。她会反复翻看手机,猜测他是否厌倦,是否后悔。
     当她被这种焦虑折磨得快要崩溃,忍不住发出一条试探或关切的信息时,他的回复又会“恰到好处”地到来:“最近项目结题,忙得脚不沾地,别胡思乱想。” 一句轻描淡写的“别乱想”,像一只温热的手,瞬间抚平了她焦灼的心。
     这种从“冰点”到“抚慰”的强烈反差,非但没有让她清醒,反而加倍强化了她对他每一次回应的依赖和珍视——那几乎成了她情绪的救命稻草。
     在学业上,他的操控更加无形而致命。他暗中调整了她的“生态位”:
     一些关键的参考文献、内部数据集、甚至某些研究方向的“小道消息”,他会有意无意地透露给她,暗示“这是我特意帮你留意的”。这些资源,往往是她靠自己难以获取的。
     对于重要的评审标准、项目申请的关键点,他会在“闲聊”中“不经意”地点拨一二:“这次评审组更看重实证部分”、“这个方向今年竞争激烈,切入点要更独特”。这些信息,成了她努力的方向标。
     久而久之,林倩形成了一种深刻的条件反射——没有孙启荣的“指点”和“资源”,她就如同在迷雾中航行,失去了方向感和安全感。她的学术自信,不知不觉地嫁接在了他的“恩赐”之上。
     更甚者,他将手伸向了她的情绪管理和行为模式。
     一次,林倩与同组同学因分工问题发生激烈争执,闹得有些不愉快。孙启荣不知从何处得知,第一时间“恰好”出现,以导师身份介入调停,三言两语便化解了矛盾,替她挽回了局面。
     事后,在仅有他们两人的办公室,他没有指责对方,而是用一种温和的、带着惋惜的语气对林倩说:“小倩,你这个脾气啊,得学着收敛些。学术圈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锋芒太露容易得罪人,以后会吃亏的。” 表面上,这是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导,是“为你好”的金玉良言。实则是在潜移默化地修剪她的棱角,规训她的行为,让她习惯于依赖他的“保护”和“判断”。
     效果是显着的。林倩开始在做任何决定前,下意识地先想:“孙老师会怎么看?” “他建议我怎么做?” 她习惯性地在微信上问他:“孙老师,这个选题您觉得可以吗?” “这份报告这样写行不行?” 而他,总能给出一个让她感到“稳妥”、“安全”、却又必然加深她对他依赖的答案。
     外人看来,孙教授对林倩,不过是比其他学生稍显关心和器重,符合他“爱才”、“负责”的形象。然而,在这场精密而冷酷的“驯化”工程中,林倩独立的思考能力、自主的判断力、甚至基本的情绪反应,都在被一点点剥离、重塑。
     她的“自我”如同沙漏中的细沙,悄然流逝。孙启荣像一个耐心的园丁,精心修剪着这株“盆栽”,确保它按照自己设定的姿态生长,只待需要时,它便会心甘情愿地、带着讨好地,爬回他指定的位置。
     在那段被精心营造的“温暖”期里,林倩确实觉得自己走进了一条被柔和灯光照亮的走廊。灯光来自他,温暖、恒定,驱散了她学业和生活中的迷茫与不安。走廊的尽头,似乎总有他模糊的身影,偶尔回头,对她露出一个浅浅的、令人安心的微笑。
     孙启荣从未对她说过“喜欢”或“爱”这样直白的字眼。但他的“体贴”,比任何情话都更具杀伤力: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她正愁没带伞,却在背包侧袋里摸到一把折叠得整整齐齐的伞——是他什么时候放进去的?
     她的文章被另一位导师批得体无完肤,自信心碎了一地。当她失魂落魄地坐在自习室,他仿佛感应到一般出现在她桌前,没有多余的安慰,只一句:“拿过来,我帮你看看。” 然后,便埋头逐字逐句修改起来,红色的批注里是清晰的思路和耐心的点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次深夜在实验楼自习,整栋楼突然停电,陷入一片漆黑和死寂。恐慌袭来的瞬间,手机的光亮在她身边亮起,是他举着手机,沉稳地挡在她身前,照亮脚下的路:“别怕,跟着我走。”
     这些不动声色却无处不在的“关照”,像一张细密的网,将林倩牢牢包裹。她沉溺其中,坚定地相信,这就是爱——一种深沉、内敛、无需言表的爱。
     为了“配得上”这份“爱”,为了能站在他身边时显得不那么“无知”,林倩开始疯狂地改变自己:
     她啃读他推荐的那些晦涩难懂的书籍,强迫自己在学术讨论时抛弃通俗的表达,转而使用精准却冰冷的专业术语,只为得到他一个赞许的眼神。
     她留意到他只喝一种特定的绿茶,便默默记下牌子,悄悄在他办公室的抽屉里放了一盒新的。
     甚至,她的言行举止都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他。说话的语调变得沉稳缓慢,思考问题时习惯性地微蹙眉头,连整理文件时手指的动作都带上了

第195章 驯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