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仅仅一周,无形的流言已如病毒般在系里蔓延。
     这种无声的审判,比纪委的正式调查更令他毛骨悚然。调查有程序、有边界,而流言,只要在阴暗处滋生、被人采信,便能化作腐蚀剂,将他几十年苦心孤诣堆砌的圣人金像,一点点蚀空、坍塌。
     他必须反击,必须转移这场聚焦于他个人的、致命的注意力。被动防御只会坐实心虚,他需要一场更大、更混乱的风暴,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走!
     学校那一年力推的“全校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活动,评选过程漏洞百出,黑幕重重。孙启荣冷眼旁观,早已不动声色地收集了几条极具爆炸性的内幕:某位实权系主任将研究生的成果堂而皇之冠以己名;几个明显不符合申报条件的“草台班子”项目,因背后有人撑腰硬塞进了候选名单;评审环节暗箱操作,人情票、关系票泛滥。
     他像一位老练的棋手,开始落子,他找到一位与自己关系尚可、性格耿直却略显莽撞的青年教师张帆。在看似不经意的闲聊中,他“忧心忡忡”地透露了评奖中的几桩不公,言语间充满对“学术净土被玷污”的痛心,成功点燃了张帆的“正义之火”。“太不像话了!孙老师,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我得去举报!”孙启荣“无奈”地叹了口气,拍拍张帆的肩膀。
     几乎在张帆行动的同时,一封详列几位系领导具体操作细节、证据指向性极强的匿名举报信,精准地投递到了校长信箱和校纪委。信中措辞犀利,最后意味深长地加了一句:“若校方无公正处理,恐有媒体介入深挖,届时校誉受损,责任难担。”这把火,烧得又猛又刁钻。
     效果立竿见影!“科研评奖黑幕”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滔天巨浪!微信工作群被愤怒的声讨和焦虑的辩解刷爆;教师食堂里,人人都在交头接耳,猜测谁是匿名者,谁又是被举报者;校园论坛的相关帖子盖起了高楼,各种小道消息满天。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这场席卷全校的“学术反腐风暴”牢牢吸住。
     谁还有心思去关注一个副教授与学生之间那点捕风捉影的“私德”流言?孙启荣的名字,迅速从八卦的中心被边缘化。更妙的是,这场风暴无意中帮孙启荣清理了潜在的“雷”。
     几个原本可能因赵萌萌事件而对孙启荣有所怀疑、甚至私下议论的学生,恰恰是那几个被举报领导名下项目的参与者!孙启荣私下将他们一一找来,办公室门紧闭,他神情凝重,语重心长:“现在系里风声鹤唳,调查组随时可能扩大范围。你们几个在那个项目里…虽然不是核心,但万一被牵扯进去,说不清楚,轻则影响评优评先,重则档案留痕,影响毕业甚至前途啊!”
     看着学生们瞬间煞白的脸,他适时放缓语气,扮演起保护者的角色:“老师也是为你们好。这段时间,任何传闻,你们都不要再参与讨论,更不要对外乱说。保持沉默,就是对你们自己最好的保护。
     等这阵风头过去,老师会想办法帮你们善后。”恐惧是最好的封口费。学生们连连点头,噤若寒蝉。
     至于赵萌萌?她是个聪明人。在全校目光都聚焦于“学术腐败”这个更宏大、更“正当”的靶子时,她若再跳出来重提“性骚扰”这件相对“私人”且证据链不够充分的旧事,极易被校方和舆论定性为“别有用心”“趁乱搅局”、“混淆视听”。时机不对,强行为之,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她选择了暂时蛰伏,等待更有利的时机。这正合孙启荣之意。
     风头,就这样被他以一场更大的风暴,生生扭转并压了下去。系里关于他的流言,如同被狂风扫过的落叶,暂时消失无踪。教研室的门再次为他敞开时,里面是热烈讨论评奖风波的声音;走廊里的目光,也重新被对自身前途的担忧所占据。
     然而,孙启荣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只是一层临时刷上去的、劣质的白漆。它遮盖了裂痕,却无法修复内部早已腐朽的梁柱。赵萌萌的录音笔如同悬顶之剑。一旦有人再次掀开这层漆皮,整座大厦的崩塌将无可挽回。
     危机暂时解除,但孙启荣没有急于重返猎场。
     赵萌萌的录音笔给他敲响了警钟:时代变了,猎物也在进化。过去那套简单粗暴的“课上关注课后谈心学业要挟直接下手”的流水线操作,在信息爆炸、人人手握“录音录像武器的今天,风险系数太高。
     他需要更高级的狩猎艺术:不是猎人主动追逐,而是精心铺设一条通往“机遇”的黄金之路,让猎物心甘情愿、甚至心怀感激地自己走进陷阱,并且在落网的那一刻,仍以为那是自己努力争取来的幸运。
     孙启荣开始了他的“转型升级”。
     刻意减少了居高临下的说教,代之以更“平等”的研讨氛围。他会分享自己阅读某本冷门着作时的震撼,讲述在异国旅行时目睹的文化碰撞,甚至偶尔流露出对当下学术生态的“忧虑”。这些分享真诚而不失分寸,恰到好处地拉近了距离,却不显轻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不再主动约谈目标,而是创造“自然相遇”的机会。在图书馆书架间“偶遇”某位关注文学的女学生,他会指着她手中的书,微笑着说:“这本的叙事结构很特别,不过作者的另一本对人性挖掘更深,或许能给你更多启发。”在食堂排队“偶遇”对电影感兴趣的学生,他会淡淡点评一句刚上映的片子,随即推荐一部更小众但内涵丰富的经典,像个纯粹的知识分享者。
     他活跃于系里的导师见面会、学术沙龙、学生社团活动。他慷慨地分享学术信息,热心地为有潜力的学生介绍实习、推荐参与项目,将自己包装成一个乐于提携后进、资源丰富且无分享的学界前辈。口碑迅速建立,学生们开始主动靠近他:申请当他课题组的助研,私下请教论文选题,甚至倾诉学业和人生的迷茫。
     这种基于“崇拜”和“需求”建立的关系,天然带有信任感和依赖性,为他下一步行动铺设了完美的台阶:
     成为他的助研,自然需要频繁出入他的办公室。当堆积如山的文献资料“恰巧”需要整理带回他家中完成时,一切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老师家书房资料更全,环境更安静,效率更高”。
     参加他负责的异地学术会议?提前一天抵达酒店“准备材料,核对PPT”,也是为了保证活动顺利的“负责任”表现。
     当目标学生在关键学业节点遇到看似难以逾越的瓶颈,而这个瓶颈又“恰好”是他的专精领域时,他不再是急不可耐地伸出援手,而是设置一个努力门槛:“这个问题有深度,你先自己查一周资料,把思路理清楚再来找我。”这既显得他治学严谨,又让求助者因付出努力而更加珍视后续的“指导”。
     李雪,中文系大三学生,成绩中上,勤奋踏实但不算天赋异禀,正是孙启荣“新陷阱”的完美目标。当她的论文

第193章 猎手升级[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