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16章 云南发展的难题[2/2页]

大明辽国公 空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费大量钱财用于粮草军备、安抚百姓。
     而本为发展经济投入的资源,亦会因动乱付诸东流。
     如此一来,云南发展受阻,国家财政也背负沉重负担,实乃得不偿失。
     所以,处理云南经济发展问题,须慎之又慎,权衡各方利益,寻得妥善之法,方能长治久安。
     且说若于云南兴办技术学院,绝非短短几年便可收获成效。
     办学之事,需有师资、生源、资金,还得有适宜的发展环境,此皆非一蹴而就。
     沐英虽镇守云南,保境安民,然其行事风格与常孤雏不同,并无诸般雷霆手段。
     常孤雏在辽东,能凭借强硬手腕推动各项举措落地,可云南情形复杂,沐英行事多有掣肘。
     云南历经长久发展,本土势力盘根错节,百姓受固有观念束缚。
     若强行办学,或引发抵触,适得其反。
     是以,云南只能徐徐图之。
     先从改善民生、提升百姓认知做起,慢慢教化。
     待百姓见识到新技术、新事物的好处,有了接受教育的意愿,再兴办学校,方能事半功倍。
     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引发事端,破坏云南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
     常孤雏向沐晴细细说道:“于云南办学一事,掣肘之处诸多。先说财政,云南经济不比辽东,发展滞后,百姓尚为温饱奔波,府库钱粮有限,办学所需资金,从何而来?此乃其一。
     其二,云南地势复杂,基建艰难。道路不通畅,物资难运输,师生往来不便,教学资源难以汇聚。
     其三,当地宗主族等势力庞大,办学若触动其利益,定会百般阻挠。他们在地方经营多年,根基深厚,绝非轻易能撼动。
     其四,师资亦是难题。云南偏远,良师难觅。即便建成学院,若无好先生授课,亦是枉然。
     再者,百姓观念守旧,对新技术新学问认知不足,或无求学意愿。如此种种掣肘,致使办学困难重重,绝非一时能成之事,需从长计议,谋定而后动。”
     沐晴问道:“常大哥,辽东这边的学子去云南支援教书,这法子如何?”
     常孤雏向沐晴解释道:“若说让辽东学子去云南支援教书,确是有人愿意前往,然不愿去者,恐占多数。
     人性使然,辽东经多年发展,繁华初现,学子们于此生活安稳,学业有成后,多盼能在本地谋个好前程。
     云南偏远,路途遥远且环境陌生,又有诸多未知艰难。
     即便知晓支援教书意义重大,可关乎自身前途命运,多数人难免心存顾虑。
     再者,学子们家中父母亦不舍孩子远行受苦。
     云南与辽东相隔甚远,一旦前往,归期难定,为人子女者,又怎忍心让父母忧心。
     如此种种,致使多数人对前往云南支援教书一事,心生退意。
     这并非学子们无担当,实是人之常情。故而,此想法虽好,推行起来却困难重重,需另谋他法,妥善解决。”
     沐晴听闻,心中豁然,明白不可强求人人皆具大义、全然无私。若如此苛求旁人,反倒成了自己自私。
    喜欢。
  

第516章 云南发展的难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