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学问之争[1/2页]
大明辽国公
空樱
常宁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道:“表哥,话可不能这般讲。四书五经,修齐治平固然重要,然时代变迁,多学些旁的学问,于治国理政亦有补益。
就说这物理,知晓重物落地之理,可改进建筑工艺,让房屋更坚固;明白水车转动之道,能优化水利设施,灌溉更多农田,此皆关乎民生。
再说化学,金属冶炼之法精进,兵器农具更为精良,于国之武备、农事皆有大益。火药制作探究透彻,战时能发挥更大威力,保家卫国。
如今世界广阔,奇技淫巧虽为小道,却能推动大国发展。咱不能因循守旧,抱着老理儿不放。多学一分这些学问,便多一分强国富民的本事,表哥莫要小瞧了它们。”
朱高炽眉头紧皱,语气坚定地回应道:“表弟,你所言虽有几分道理,然经史子集乃我华夏千年传承之正统,不可轻易置喙。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凭此安邦定国、教化万民。
经者,载圣人之道,为天下之纲常;史者,记兴衰荣辱,可鉴古知今。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朝亦奉为圭臬。这些所谓物理、化学,不过是些奇巧之术,能解一时之需,却难成治国之基。
治国理政,重在人心教化,以仁义道德服人,以经史智慧育人。若人人皆去钻研这些新奇之学,恐人心浮躁,忘却根本。咱们身为国之栋梁,当以传承正统为己任,切不可舍本逐末,沉迷于旁门之技。”
常宁直视朱高炽,问道:“表哥,你且看辽东,凭借物理、化学、数学等学问,如今发展得蒸蒸日上,已然成为大明数一数二的经济要地。再瞧瞧北平,想来仍是依着儒家思想治理地方,可怎地不见北平比辽东强呢?
辽东因这些学问,工坊里器械精巧,产量大增;港口船只构造改良,航运愈发兴旺。百姓凭此技艺,谋得生路,地方税收亦丰。反观北平,虽有儒家教化,可在这日新月异的世道里,却不见突出的发展。
若经史子集才是唯一正统,那北平理当远超辽东才是。但事实摆在眼前,一味守着旧规,不接纳新学,怕是难以跟上时代步伐。表哥,难道不应重新思量思量么?”
朱高炽面色一沉,说道:“表弟,辽东发展或许得益于这些新奇之学,可北平乃我大明重要之地,以儒家思想治之,重在教化人心,根基稳固。这发展岂能用一时经济衡量?儒家之道,是为长远,使百姓知礼义、明廉耻,此乃国之根本。”
常宁拱手反驳:“表哥,根基稳固诚然重要,可若无经济支撑,百姓生活困苦,谈何礼义廉耻?辽东借新学之力,让百姓富足,此为务实之举。若只重教化,不顾民生,恐本末倒置。”
朱高炽眉头紧皱,提高声调:“你这是本末颠倒!教化民众,方能长治久安。经济之事,不过是细枝末节,怎能凌驾于儒家正统之上?”
常宁也激动起来:“表哥此言差矣!百姓衣食无着,何来长治久安?新学于民生有益,就应大力推广,不应拘于旧规。”
二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论愈发激烈。
第505章 学问之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