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可。若轻视这些实务之学,只醉心于空谈义理,国家犹如无基之厦,根基不稳,谈何强大?
望阁下莫要再执迷不悟,轻视此等关乎国本之学。”
翰林学士面红耳赤,正欲开口再辩,却被朱元璋一声厉喝打断。
但见朱元璋面色阴沉,怒目而视,斥道:“够了!身为翰林学士,不思为国为民,一味贬低实务之学,空言虚论,实在过分!天下之兴,在于务实,民生诸学,皆为国之根本,岂容你如此轻视!”
朱元璋怒容未消,决然道要罢黜这翰林学士。
此时,浙东集团数位官员赶忙出列,纷纷躬身作揖,为首一人满脸忧虑道:“陛下息怒,此翰林学士虽言辞不当,然其久侍朝堂,于儒学经典多有钻研,在一众儒生中颇具影响。
若骤然罢黜,恐寒了天下儒生之心,于士林之中引发动荡。
还望陛下念其往日勤勉,从轻发落,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杨宪见状,整了整衣冠,快步出列,恭敬地向朱元璋躬身启奏:“陛下明鉴,天下学问,百家争鸣,各有所长,皆于国于民有益。
然此翰林学士,目光短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竟对农学、数学等实务之学百般贬低,如此行径,实有愧于学士之称。
臣以为,其言行不当,难以为众人表率,赞同陛下将其撤职,以正朝堂风气,彰显陛下重视实学之圣意。”
那翰林学士气得面色铁青,怒目圆睁,指着杨宪大骂道:“你身为儒生,不思扞卫儒学正统,竟附和这等歪理,说出此等大逆不道之言!儒学传承千载,乃治国安邦之正道,岂容你与这等旁门左道之辈沆瀣一气,败坏圣人之教!”
杨宪不慌不忙,对着朱元璋深施一礼,而后转身面向翰林学士,朗声道:“翰林学士休要急着动怒。昔日孔子,一代大儒,尚且求师于老子,此为何故?盖因圣人亦知学无止境,博采众长方能成其大。
再者,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不拘旧俗,赵国遂强;商鞅变法,破旧立新,秦国方兴。此等典故,不胜枚举。
皆在表明,因时制宜、兼容并蓄,才是兴国之道。
今新学虽异于儒学,却于国计民生大有裨益,我等儒生,理当以开放胸怀接纳,而非一味排斥。你如此狭隘,怎配称儒?”
浙东集团诸官员见状,赶忙出列,齐齐躬身,为首者一脸恳切道:“陛下,还望圣上饶了这翰林学士这一遭。翰林学士虽有过失,然其于朝多年,或有可恕之处,还望陛下宽宏大量,网开一面,给他个改过自新之机。”
朱元璋念及旧情,终是饶了那翰林学士,然圣颜仍有不悦,降旨道:“此翰林学士虽免其罪责,却不可再于大本堂授课,以免误人子弟。”
待朝会散去,那翰林学士脚步沉重,面色黯然,心中满是失落。他往日在大本堂授课,备受尊崇,如今却遭此变故,心中五味杂陈,长叹一声,默默离去。
喜欢。
第433章 无缘大本堂[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