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11章 定下了[2/2页]

大明辽国公 空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难题,当可迎刃而解。
     此非盲目照搬,而是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借辽东之力,兴山东之政,于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李善长面色凝重,缓缓说道:“杨大人,话虽如此,然辽东此前便已肩负对云南帮扶之重任。云南地处偏远,百废待兴,辽东为助其发展,已投入诸多人力、物力。
     如今自身精力有限,又如何还有余力来帮助山东?总不能不顾云南之发展,强行抽调人手,致使云南新政半途而废吧?”
     杨宪神色从容,当即回应李善长:“李大人有所不知,山东与云南底蕴差异甚大。山东久为膏腴之地,人文鼎盛,百姓聪慧且富有劳作经验。
     推行新政,不必如帮扶云南那般,事事皆需从根基做起。
     辽东只需在关键之处加以引导,分享成功之法,山东官员与百姓定能融会贯通。
     如此,辽东所费精力必然有限,却能使山东新政顺利推行,实乃可行之策。”
     李善长轻轻摇头,目光锐利地看向杨宪,又发问道:“杨大人,即便如你所言,山东底蕴有别。但新政推行,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差池,便生祸端。辽东派人帮扶,究竟要帮到何种程度,如何把控分寸?若帮扶过度,山东事事依赖辽东,失却自主;若帮扶不足,新政难行,前功尽弃,这其中权衡,又当如何拿捏?”
     杨宪不假思索,当即言道:“李大人既忧虑于此,那问问辽国公不就行了?辽国公久镇辽东,对当地情形了若指掌,又深知新政推行之关键。他定能就辽东帮扶山东之事,给出妥善之法,于帮扶程度、分寸拿捏等事宜,亦必有良策。如此,诸多疑惑,不皆可解?”
     李善长一时愣住,心中暗忖:“好家伙,竟要直接去找常孤雏!”
     旋即,他皱着眉头,一脸严肃道:“杨大人此言差矣,常孤雏身为辽国公,辽东政务千头万绪,皆需他定夺处置。
     且辽东还肩负着帮扶云南之重任,诸事繁杂,已然分身乏术。
     怎可再让其过多分心于山东之事?此举实非明智,徒增常孤雏负担,亦恐误了辽东与云南两地事务。”
     杨宪却不慌不忙,神色笃定道:“李大人,话虽如此,可凡事不问问又怎么能知道呢?常孤雏谋略深远,于辽东诸事处置得当,或自有权衡之法。未问之前,便断定其无法兼顾,似乎言之过早。问问也无妨,若他确无余力,再另做打算不迟。”
     朱元璋闻二人争辩,略作思忖,遂开口道:“既如此,杨宪,你便亲去辽东一趟。面见辽国公,将山东之事与他细细说来,问清他意下如何,能否帮扶山东及如何帮扶。此去切要仔细,莫要误了大事。”
     此言一出,此事便算尘埃落定。
     众人皆知,山东新政改革之势,已然如箭在弦,不可更改。
     朝堂上下,目光皆聚焦于此,只待杨宪从辽东归来,再定后续诸事。
     杨宪即刻躬身领命,道:“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
     言罢,便匆匆退下,回转府邸,着手准备起前往辽东的一应事宜。
    喜欢。
  

第411章 定下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