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力试探的焦点。有朝臣奏请汉帝调石禾入京辅政,明着是重用,实则想将他调离根基;也有地方诸侯派人送来厚礼,名为“结盟”,实则想拉拢谷阳城的兵力与商路。石禾每日收到的书信堆满案头,有示好,有试探,更有暗藏机锋的胁迫。
这日,王允的门生再次到访,带来一封密信。信中王允直言:“京城水深,各方势力皆欲拉拢将军,然真心者少,利用者多。将军若一味刚直,恐遭群起而攻之。沈先生《处世策》有云‘外圆内方,当学水之形,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方能在漩涡中保全自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石禾将信递给张燕,眉头微蹙:“王司徒是让我学圆滑?可我向来不喜拐弯抹角,是非曲直,明说便是。”张燕读罢信,却轻声道:“将军以为,圆滑便是虚伪吗?前些日子处理冯渊之事,您没有直接问罪,而是让他交出药材管理权,这何尝不是一种圆滑?若当时一味强硬,商盟必乱,洛阳商路也会受损。”
她指着窗外的桃树:“您看这树枝,遇到狂风会弯腰,却不会折断;若是硬挺,反而易被吹断。圆滑不是没原则,而是把原则藏在柔软的方式里。就像咱们和胡商打交道,若只谈利益不谈情谊,他们怎会冒险帮咱们寻胭脂根?若一味退让不讲底线,又会被视作软弱可欺。”
恰逢此时,南方诸侯刘表派使者前来,名义上是“赠送良种”,实则想让谷阳城低价供应桃花布,还暗示若不答应,便会阻断南方的染料运输。使者言辞傲慢,言语间不断试探石禾的态度:“刘将军说了,谷阳城若愿结好南方,将来粮草、兵源皆可相助;若是不肯,怕是……”
赵虎在旁按捺不住怒火:“这刘表分明是要挟!将军,咱们不必理会!”石禾却示意他稍安勿躁,对使者笑道:“刘将军的好意,石某心领。良种我们收下,至于桃花布,谷阳城的定价向来公平,但若南方商户愿来批量采购,我们可按‘友邻价让利一成。至于染料运输,天下商路本就该互通有无,若真被阻断,损失的何止是谷阳城?”
这番话既没答应无理要求,也没直接拒绝,反而用“友邻价”给了台阶,又点出双方利益绑定的关键。使者一时语塞,只得悻悻离去。待使者走后,赵虎不解:“将军为何不直接回绝?这般绕圈子,岂不是显得咱们怕了他?”
石禾摇摇头:“刘表势大,眼下不宜与他翻脸。让利一成是‘圆,守住定价底线是‘方。若直接回绝,他断了染料,咱们的紫草染生意会受影响;若全盘答应,他必会得寸进尺。这般圆滑应对,既保了商路,也让他知道咱们不好欺负。”
张燕补充道:“就像染布时的固色,太过刚硬的染料容易脆裂,掺些柔化剂反而更耐用。处世也是如此,全然刚直,易被外力摧折;只剩圆滑,又会失了本心。咱们要学的,是‘外圆内方——外在的应对可以灵活,内心的原则必须坚守。”
不久后,汉帝果然下旨召石禾入京。石禾接旨后,并未立刻应召,而是让张燕备了两份厚礼:一份是谷阳城的新粮与紫草布,送予汉帝,附信称“谷阳城百业初兴,需臣镇守,待秋收后必入京述职”;另一份是共耕田的高产稻种,送予朝中重臣,信中详述农耕之利,不提政事。
这份“圆滑”的应对,让汉帝找不到问责的理由,朝中重臣也因稻种之事对石禾多了几分好感。王允得知后,在信中赞道:“将军已悟圆滑真谛——不为妥协,只为更好地坚守。”
这日,石禾与张燕在染坊查看新布,见工匠们正用柔化剂调和染料,染出的布料既鲜亮又柔韧。石禾拿起一匹布笑道:“你看这布,刚硬则易断,柔软则无骨,刚柔相济才是好布。人在乱世立足,何尝不是如此?”
张燕点头:“圆滑不是违心讨好,而是避开锋芒的智慧;不是放弃原则,而是曲线达成目标的策略。就像咱们对商盟、对胡商、对朝廷的种种应对,看似绕了弯,实则始终在朝着‘护民、兴商、守土的方向走。”
夕阳透过染坊的窗棂,照在布料上的桃花纹路上,柔和而坚定。石禾渐渐明白,所谓圆滑,从来不是随波逐流的世故,而是乱世中保护初心的铠甲。它让真情不被辜负,让忠诚不被埋没,让谷阳城在各方势力的夹缝中,既能守住底线,又能稳步前行——这便是圆滑的真正意义:以柔克刚,以智保仁。
喜欢。
圆滑之术:乱世中的生存智慧[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