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多代价?
阿荞带着孩子们找到他时,石禾正望着城墙缺口发呆,手腕上的红绳被血浸得发黑。“石禾哥……”阿荞的眼泪掉下来,伸手想碰他的伤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石禾握住她的手,声音沙哑:“没事……守住了……咱们的家还在……”
他抬头望向天空,残阳如血。他知道,这不会是最后一场仗,只要这乱世没完,想守着一方土地,就必须拿起刀枪。但他不后悔,为了这些百姓,为了这片乐土,为了身边的家人,就算再难,他也会守下去——用他的刀,他的血,他的命,守到乱世结束,守到这片土地再也没有战火,只有庄稼和欢笑。
城墙上的血迹还没擦干,石禾站在残阳下,望着身边伤痕累累的士兵和百姓,声音嘶哑却异常坚定:“从今天起,给我全民皆兵!”
他的目光扫过人群,落在白发苍苍的老者身上,落在带着补丁的孩童脸上:“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要学战斗!老人教经验,孩子练筋骨,男人握刀枪,女人备刀剑!敌人敢来,咱们就全民上阵,让他们知道,这方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好惹!”
人群中鸦雀无声,随即爆发出震天的响应:“听将军的!”“全民皆兵!守家护土!”
石禾抬手示意安静,继续下令:“但咱们不能只学打仗!给我全民都是农民,田不能荒,粮不能断!打仗是为了守地,种地是为了活命,两者都要抓!”他看向老铁匠,“所有铁匠铺扩大规模,不仅打兵器,更要造农具、修器械!有手艺的人——不管是织布的、看病的、教书的、算账的,全部重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咱们不要只会杀人的军队,要能种地、能打铁、能救命、能守家的活土!”石禾的声音传遍城池,“把这方土地给我守好!让老人有粥喝,孩子有书读,百姓有地种!谁也别想再踏进来半步!”
“守好土地!护我家园!”十万人的欢呼震得城墙都在发颤,眼里没有恐惧,只有被激起的血性和对安稳的渴望。老者们颤巍巍地拿起拐杖当武器,孩子们举起木刀木剑跟着操练,妇人们把织布梭换成了短刀,铁匠铺的锤声日夜不息,田埂上即使在操练间隙,也能看到百姓弯腰播种的身影。
军令如山,落地生根。石禾把城池划分为“农区”“工区”“战区”“学区”,白天各司其职:农民种地,工匠打铁,士兵操练,孩子读书;夜里则全员练兵,老人教街巷攻防的土办法,铁匠教兵器使用的巧劲,石禾亲自教阵法配合,连春桃都带着医馆的人学包扎急救,张玉瑶则把账本改造成军情地图,标注每一处防御要点。
短短半年,这片土地彻底变了样。城池的壁垒加了又加,护城河挖得更深,城墙上不仅有箭窗,还多了百姓发明的“滚油槽”“石灰包”;田地里粟米连片,粮仓堆得冒尖,甚至储备了能支撑三年的粮草;铁匠铺打造的刀枪锋利耐用,连孩子们手里的木剑都做得有模有样;学堂里除了教书,还教辨识地形、传递信号,连最小的孩子都知道“遇敌如何躲,见火如何报”。
消息传到周边势力耳中,没人再敢轻视。曾经跃跃欲试的小股乱兵,听说这里连老人孩子都能上阵,吓得绕道而行;北漠王败退后本想卷土重来,听闻石禾“全民皆兵、亦农亦战”的阵势,又看着自己损兵折将的队伍,终究没敢再动。
有路过的商旅回到中原,把这里的景象传遍天下:“石将军的地盘,人人能战,户户有粮,城墙比铁硬,人心比金坚!别说攻城,靠近都得掂量掂量!”
从此,这方土地名声鹊起,成了乱世里的“铁打的乐土”。再没人敢轻易来犯,连最凶悍的势力都默契地绕开这片区域。百姓们在田埂上种地时,腰间别着短刀;孩子们在学堂外嬉闹时,手里拿着木剑;老人们坐在城门边晒太阳时,拐杖里藏着铁尖——他们不是好战,是知道和平需要武力守护,安稳需要人人出力。
石禾站在城楼上,看着田里忙碌的身影,听着操练场的喊杀声和学堂里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傻呵呵地笑了。他身边的四个妻子也笑着,阿荞怀里的小儿子正挥舞着小木刀,奶声奶气地喊“守家”。
夕阳洒在这片土地上,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这里没有帝王的野心,只有百姓的坚守;没有扩张的欲望,只有守护的决心。全民皆兵是为了全民安宁,全民务农是为了全民温饱,这方土地用最朴素的方式,在乱世里站稳了脚跟,成了人人敬畏的存在。
从此,再没人敢来打扰这片乐土的祥和。石禾和他的百姓们,用锄头和刀枪,用汗水和血性,把“守一方土地”的誓言,种进了每一寸泥土里,刻进了每一个人心里,直到乱世落幕,直到和平降临,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还在被后人传颂——关于一个“傻子”将军,如何带着百姓,把家园守成了乱世里最亮的光。
喜欢。
全民皆兵,[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