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33章 前凉水利工程师徐胡[2/2页]

徐氏略记 缓安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用木架支护、岩层用火烧水淬”的施工方法,确保渠道安全。遇到地下水位过高的区域,他设计了分级排水的方案,避免渠水外溢;在地势陡峭处,则采用缓坡导流,防止水流冲刷渠道。历经三年艰辛,这项浩大的水利工程终于完工,当第一股清澈的地下水通过竖井涌出,滋润干裂的土地时,敦煌百姓欢呼雀跃,将其称为“救命渠”。
     “地下渠井系统”的成效立竿见影。原本荒芜的戈壁滩上,逐渐出现了成片的农田,垦田面积从原来的不足万顷一跃增至2万顷,种植的小麦、粟米和葡萄产量逐年攀升,敦煌从缺粮地区变成了河西的粮仓。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的维护成本远低于明渠,以往为了守护渠道、清理淤沙,朝廷每年需派遣数千戍卒,耗费大量军饷。而据敦煌悬泉置汉简新释读的T0309号简牍记载:“徐胡督渠,岁省戍卒三千”,这意味着每年节省的人力可投入到军事防御或其他生产中,极大地增强了前凉的国力。
     徐胡并未满足于既有的成就,他还制定了严格的渠道管理制度,将灌溉区域划分为若干片区,选派有经验的老农负责日常维护,规定了“先粮田后果园、先春耕后夏灌”的用水顺序,避免了因争水引发的纠纷。他还根据敦煌的气候特点,指导百姓在渠道沿线种植沙棘、红柳等耐旱植物,固沙护渠,形成了生态与水利的良性循环。晚年的徐胡仍奔走于各条渠道之间,将自己的经验编纂成《敦煌渠法》,详细记载了渠道的设计原理、施工方法和管理规范,为后世的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手册。
     徐胡的贡献,不仅在于扩大了敦煌的耕地面积,更在于他开创了干旱地区利用地下水的新模式,使河西走廊的绿洲农业得以可持续发展。他所设计的“地下渠井系统”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有部分段落在敦煌地区发挥作用,成为中华文明中水利智慧的生动见证。他以工程师的严谨与实践者的坚韧,在戈壁荒漠中书写了一段化干旱为沃土的传奇,其功绩早已超越了时代,融入了西北大地的发展脉络之中。
    喜欢。
  

第333章 前凉水利工程师徐胡[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