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还负责传递商情、预警匪患。他还规定,商队必须向吐谷浑可汗缴纳“过路费”——每驮货物抽取三成,作为驿站运营与军队开支的费用。这一制度既保证了商道的畅通,又为吐谷浑带来了稳定的财源。
为了吸引更多商队,徐诞还亲自前往凉州、益州等地,联络中原与南朝的商人。当时北魏与南朝宋处于敌对状态,商人往来受阻,徐诞便向他们承诺:“从吐谷浑商道通行,虽路途稍远,却无兵戈之险,且税赋较北魏为轻。”他甚至为商人提供“向导证”,凭此可在羌人部落中通行无阻。这些举措迅速见效,原本走北道的商队纷纷转道青海,吐谷浑的贸易收入在短短五年内翻了三倍。
随着财富的积累,慕利延可汗开始扩军备战,徐诞则进一步提出“以商促盟”的策略,将贸易与外交结合。他建议与南朝宋建立联系,通过献上西域珍宝换取册封,同时与柔然暗中结盟,共同牵制北魏。公元444年,吐谷浑遣使入宋,宋文帝刘义隆册封慕利延为“河南王”,双方的丝绸贸易由此更加频繁。
徐诞的智谋不仅体现在商业与外交上,更在危机时刻挽救了吐谷浑。公元445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以吐谷浑“勾结柔然”为由,派大军征讨。面对北魏铁骑,鲜卑贵族大多主张西逃,徐诞却力排众议,建议“诱敌深入,断其粮道”。他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引导北魏军队进入柴达木盆地的无人区,同时派羌人部落袭扰其后方补给线。魏军果然因缺水缺粮而被迫撤退,吐谷浑得以保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经此一役,徐诞在吐谷浑的地位更加稳固,但他并未居功自傲。他深知鲜卑与汉人的文化隔阂始终存在,便着力推动两者的融合:他向可汗建议仿照中原设立官制,用汉字记录法令;又鼓励鲜卑贵族子弟学习中原历法,以便更好地安排农牧业生产。他甚至将中原的酿酒、冶铁技术引入吐谷浑,促进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
然而,徐诞的汉化举措也引来了部分守旧鲜卑贵族的不满。他们指责他“忘本逐末”,担心吐谷浑会失去游牧民族的勇武之风。慕利延可汗虽信任徐诞,但在部族压力下,不得不对某些政策做出妥协。徐诞对此早有预料,他并未强求,而是转而专注于商道的维护与拓展。他晚年时,吐谷浑的商道已延伸至波斯,成为连接东亚与中亚的重要纽带,史书称“青海道”由此兴盛。
公元452年,慕利延可汗去世,其子拾寅继位。这位新可汗年轻气盛,更倾向于鲜卑传统,徐诞逐渐被边缘化。此时的徐诞已年过六旬,历经三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他看着自己一手规划的商道上车马络绎不绝,吐谷浑的帐篷里堆满了中原的丝绸与西域的香料,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关于徐诞的结局,史料中并无确切记载。有学者推测,他可能在拾寅继位后不久便病逝于青海湖畔,临终前仍嘱咐继任者“守商道,和诸羌,亲南朝”。他的事迹虽未被单独载入史册,但《宋书·鲜卑吐谷浑传》中那句“汉人徐某,多智计,为慕利延画策,青海道遂通”,已足以证明他在吐谷浑发展史上的关键作用。
如今,青海湖畔的风沙依旧,当年的烽燧驿早已化为土堆,但徐诞规划的商道却在历史长河中延续了千年。这位流落异乡的汉人谋士,用自己的智慧架起了一座民族交融的桥梁,让中原的文明与草原的勇武在青海湖畔相遇,共同书写了一段被遗忘的传奇。
喜欢。
第332章 吐谷浑慕利延可汗谋士徐诞[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