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15章 孙吴徐林[2/2页]

徐氏略记 缓安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载,此桥“广八尺,长百步”(约宽18米,长230米),可同时容纳车马并行,北岸的物资通过桥梁直达城南的朱雀门,运输效率较此前提升数倍。更重要的是,面对潮汐时,桥体随水位平稳升降,桥面始终保持水平,解决了传统浮桥“潮至则倾”的问题。孙权曾亲自过桥视察,对其稳定性赞不绝口,徐林也因此被擢升为宫廷营造的核心官员,参与后续建业宫城的修缮工程。
     徐林的技术智慧不仅体现在桥梁设计本身,更在于他对材料的选择与细节的把控。他选用耐腐蚀的楠木打造船身,在连接处涂抹桐油与石灰混合的防腐层,延长船只使用寿命;石碇则采用质地坚硬的玄武岩,确保固定效果。这些细节让朱雀航浮桥在长江流域的潮湿环境中,保持了数十年的稳定使用。
     尽管史书中对徐林的生平记载简略,连生卒年份都未留存,但他的设计却穿越了时代。《吴地记》专门收录了朱雀航浮桥的构造细节,称其“巧夺天工,利济百世”。到了唐代,南京(时称昇州)仍是江南重镇,秦淮河上的浮桥几经修缮,却始终沿用徐林“活动式桥墩”与“活节桥面”的核心设计。唐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中提到,唐代的朱雀航“因吴旧制,稍增广之”,可见其技术的长远影响力。
     徐林的价值,在于他没有被“桥梁必用固定桥墩”的传统思维束缚,而是顺应自然规律(潮汐变化)设计解决方案。在没有现代力学理论的时代,他通过观察实践,用最朴素的“浮动”思路破解了难题。这座朱雀航浮桥不仅是一座交通设施,更成为孙吴时期江南工程技术的代表,而徐林作为设计者,虽未留下太多个人印记,却以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在南京城的建城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喜欢。
  

第315章 孙吴徐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