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代田法的地块亩产比传统漫田法增加三成以上。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普通地块亩产约一石(约今20公斤),而代田法下的地块亩产可达一石三斗(约26公斤)。这一差距在粮食短缺的背景下,足以让农民主动接受新方法。试种成功后,徐咸向汉武帝上奏代田法的成效,获得朝廷支持,同时组织农官下乡手把手教学,提供少量补贴鼓励推广。短短几年内,代田法从关中的公田扩展到民间私田,成为当地主流耕作方式。
代田法的推广,直接带来了关中粮食产量的跃升。《汉书·食货志》用“徐咸劝农,仓廪始实”八个字,概括了他的贡献——这里的“仓廪”,既包括民间的家庭储备,更指官府的粮仓。粮食丰收的连锁反应显而易见:对农民而言,亩产提升意味着能留存更多粮食,避免“岁凶则流亡”,稳定了农业人口;对国家而言,关中粮食储备充足,缓解了军费供应压力,还能在灾年开仓放粮,稳定社会秩序。汉武帝后期能维持对匈奴的压制、支撑西域经营,离不开关中粮食生产的保障。徐咸还配套推行了两项措施:一是规范农具制作,推广适合代田法的“耦犁”,提升耕作效率;二是建立“农时督导”制度,保证农时,让代田法的效果得以最大化。
徐咸的生平细节在史书中记载不多,我们甚至无法确知他的具体生卒年份,但他的贡献却因“仓廪实”的实效被载入史册。在《汉书》中,他与推行“休养生息”的汉初农官并列,被视为“重农”政策的践行者。代田法的影响并未随徐咸的离任而消失。此后,西汉后期的农学家泛胜之在《泛胜之书》中进一步总结其原理,将其与“区田法”等结合,形成更系统的农书。直到东汉,关中地区仍沿用代田法的核心思路,成为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传统的重要源头之一。
徐咸的一生,没有金戈铁马的功业,却以一场农耕革新,在“汉武盛世”的宏大叙事中,写下了“劝农”的注脚。他的智慧在于:不空谈理论,而是从实际问题出发,用可操作、见效快的方法解决粮食危机;不依赖强制推行,而是以实效赢得认可。这种“务实兴农”的精神,让他虽非显赫名臣,却成为中国农业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毕竟,对百姓而言,仓廪里的粮食,永远是最实在的“盛世”证明。
喜欢。
第314西汉治粟都尉徐咸[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