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战事胶着,起义军内部矛盾开始显现。部分流民将领主张固守山区,与官军长期周旋;徐道期则坚持进攻成都,试图毕其功于一役。这种战略分歧削弱了战斗力,而官军趁机实施离间计,诱使部分起义军将领倒戈。在关键的广都之战中,起义军因情报泄露陷入重围,徐道期力战被俘,于义熙十五年(419年)春被枭首示众。
徐道期起义虽以失败告终,却在蜀地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这场起义促使东晋朝廷调整益州政策,刘宋建立后,刘裕颁布34;蠲蜀地三年租税34;的诏令,试图缓和矛盾。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暴露了东晋政权的统治危机——连远离中原的益州都难以维持稳定,预示着这个偏安王朝已病入膏肓。
从徐道期的个人轨迹看,他的抗争既带有流民群体对生存权利的本能诉求,也暗含对社会公平的朴素向往。尽管其军事策略与政治理念存在局限,但这场起义依然成为东晋末年众多抗争运动的典型样本,折射出乱世中底层民众为尊严而战的悲壮图景。当我们翻开《宋书》泛黄的书页,徐道期的名字或许不如刘裕、桓玄般显赫,却真实记录着一个时代的阵痛与挣扎。
(作者早上做了一个梦,梦到了一些事情简单有感而发。)
见梦中景忆
(现)缓安甫
梦中所见是非何,
万般景象皆由心。
见君风采依旧新,
是非由来安得清。
此心不改君不知,
唯愿长风使君知。
梦忆
梦里纷纭辨未真,浮生万象本由心。
惊鸿照影还如旧,宿雾迷踪岂可寻。
一片痴怀卿未解,千重别绪我独吟。
愿托明月传幽意,漫洒清辉到彼心。
(豆包润色)
《梦君吟》
寤寐难分幻与真,千般皆自寸心生。
梦中玉貌粲如新,醒后烟波辨未明。
一片冰心君未识,且托长风寄寸诚。
(DPSK润色)
喜欢。
第268章 起义军首领徐道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