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62章 徐国徐融[2/2页]

徐氏略记 缓安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凭借地利优势,以滚木礌石重创吴军先锋,迫使阖闾改从钟离方向迂回进攻。
     然而,战争的天平在夏季的暴雨中发生倾斜。连续七日的滂沱大雨导致淮水暴涨,徐军设置的江防工事大半被冲毁。吴军水师趁机溯流而上,在钟离城南的洛河渡口登陆。徐融亲率五千死士驰援,与吴军展开惨烈的白刃战。史载34;血染洛河,三日不流34;,徐融在混战中连斩吴将三人,其青铜剑刃卷缺口达十二处之多。当夜幕降临时,徐军虽成功遏制住吴军攻势,但自身伤亡已达七成。
     为争取最后的生机,徐融做出孤注一掷的决定:率领八百亲卫夜袭吴国王帐。这支由徐国最精锐的34;玄甲之士34;组成的突击队,趁着月黑风高,穿过芦苇丛生的沼泽地,悄然逼近吴军中枢。当徐融的长剑即将触及阖闾咽喉时,埋伏四周的吴兵突然杀出——原来伍子胥早已料到此计,在王帐四周布下天罗地网。混战中,徐融左肩中箭,右腿被戈贯穿,却依然力战不退,最终身中十七创,倒在血泊之中。
     徐融殉国后,徐国军民悲恸万分。吴王阖闾亦感其忠勇,命人以诸侯之礼厚葬于吴越交界的姑苏城外。传说下葬之日,淮水突然改道,无数白帆自上游飘来,仿佛徐国水师前来送别主将。徐融的事迹不仅被镌刻在徐国宗庙的青铜鼎上,更在淮河流域流传成歌谣:34;涂山苍苍,淮水泱泱。将军之魂,万古流芳。34;
     这场战争最终以徐国灭亡告终,但徐融的抗争精神却成为春秋乱世中一抹璀璨的亮色。他以生命诠释的家国大义,不仅激励着后世徐国遗民的复国之志,更在中华文明的精神谱系中,为3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34;的壮烈情怀,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每当淮水之滨的晨雾升起,仿佛仍能看见那位手持长剑的将军,在历史的烟云中守护着永恒的山河。
    喜欢。
  

第262章 徐国徐融[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