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荷兰这方,米歇尔·阿德里安松·德·勒伊特率领着4艘1200吨战列舰,40艘800吨战舰,76艘500吨战舰;科内利斯·范·特龙普率领4艘1200吨战列舰,30艘800吨战舰,46艘500吨战舰。
勒伊特一上场就毫不迟疑地摆出了决战的架势,只见两支荷兰舰队中,有 122 艘 500 吨级的战舰如离弦之箭一般迅速冲向明军的铁甲舰。这些战舰虽然在吨位上稍逊一筹,但它们凭借着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毫不畏惧地冒着不时击中它们的炮弹,勇往直前,硬生生地将明军的铁甲舰和盖伦船分隔开来。
与此同时,余下的 8 艘 1200 吨级的战列舰和 70 艘 800 吨级的战舰则如饿虎扑食般疯狂地扬起风帆,径直冲向明军的 115 艘盖伦船舰队。刹那间,整个战场被硬生生地分割成了两块,局势变得异常紧张。
然而,面对荷兰人的这一举动,施琅却并未做出任何反应。他心中自有盘算,在他看来,荷兰人不过是一只小老虎,而在他们身后,还有一只更为凶猛的大老虎——西班牙。因此,施琅对于己方盖伦船的实力充满信心,他索性将指挥权下放给了那些经验丰富的舰长们,自己则全神贯注地带领着 24 艘蒸汽铁甲舰,去应对那些企图围攻他们的荷兰小型战舰。
不得不说,此时的施琅可谓是春风得意,年轻气盛。然而,他的这一决定是否过于托大呢?毕竟,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在那个黄火药和无烟火药尚未问世的时代,即使铁甲舰装备了少量的 75 毫米和 120 毫米榴弹炮,但由于数量有限,其实际效果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相比之下,其他诸如四十二磅炮、三十二磅炮以及二十四磅炮等火炮,尽管口径较大,但它们所发射的实心弹、链弹、葡萄弹,与荷兰火炮所发射的并无本质区别,仅仅是双方口径有所不同罢了。
换句话说,即使是强大如铁甲舰这样的战舰,也无法仅凭一次攻击就击沉敌人的木板船,哪怕双方的吨位差距再大也无济于事。于是,令人尴尬的局面出现了:二十多艘铁甲舰被百余艘荷兰舰艇团团围住,只能不断地承受对方的攻击,同时也在不停地进行反击。
这场战斗的战果确实相当可观,数十艘荷兰战舰的甲板几乎被打得破烂不堪,侧舷也被摧残得面目全非。然而,当这些荷兰战舰稍稍调转船头,露出另一面崭新的侧舷时,它们便能够继续对铁甲舰展开猛烈的轰击。
施琅的“北京”号指挥舱,如果不是包裹了厚厚的铁皮,早就在挨了几十发实心弹之后就该被击穿了。知道不能再如此被动下去,于是他下令,开足马力冲向了正前方的一艘荷兰舰。
喜欢。
第695章 明荷第三次海战(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