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发姑娘带着他们走过去,高跟鞋踩在拼花地板上,发出笃笃的轻响。路过邻桌时,林毅瞥见两个穿西装的男人正用流利的法语交谈,面前的白瓷盘里盛着暗红的酱汁,旁边摆着银质的刀叉,擦得能映出人影。
陶小艾悄悄拽了拽他的袖子,低声说:“你看那边,好像是真的法国人。”说实在的,陶小艾这两年跟林毅在一起也学习了不少外语,法语、阿拉伯语、德语都学了一些。而林毅在中东待了快五年了,英语和法语在中东这些国家也很常用的,所以他也多多少少都懂一些。
其实中东地区的国家虽然大多都是阿拉伯国家,而尽管阿拉伯语是这些阿拉伯国家共同的母语和官方语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宗教底蕴,但英语和法语在这片土地上的流行程度却远超许多人的想象。
行走在开罗的街头,既能听到商贩用带着阿拉伯语腔调的英语招揽游客,也能看到咖啡馆里的年轻人用法语讨论着最新的电影;翻开迪拜的地方报纸,除了阿拉伯文版面,英文和法文版面往往占据着相当的篇幅,内容涵盖从商业资讯到文化评论的各个领域;
在贝鲁特的大学课堂上,教授们时而用阿拉伯语阐释经典,时而切换到英语讲解专业术语,学生们则能自如地在三种语言间切换应答。
这种多语言共存的景象,并非偶然形成,而是历史、宗教、经济、教育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深刻反映了中东地区与外部世界复杂而紧密的联系。
从历史维度来看,殖民时期的印记为英语和法语在中东的传播埋下了伏笔。19 世纪至 20 世纪初,中东地区先后成为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
英国通过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将影响力延伸至埃及、伊拉克、约旦等国,而法国则在黎巴嫩、叙利亚建立了殖民统治。
在殖民统治期间,殖民者为了巩固统治、推行文化渗透,大力推广自己的语言。例如,在黎巴嫩,法国殖民者不仅将法语定为行政和教育用语,还建立了大量以法语授课的学校,使得法语成为当地精英阶层的 “第二母语”;
在埃及,英国则通过设立英语学校、出版英文报纸等方式,让英语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尽管殖民时代早已结束,但语言的惯性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一种文化遗产延续至今。如今,在黎巴嫩的官方文件中,法语仍与阿拉伯语享有同等地位;
在伊拉克的部分政府机构里,英语仍是重要的工作语言之一,这些都是殖民历史留下的鲜明痕迹。
宗教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英语和法语的传播提供了空间。中东地区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语作为《古兰经》的语言,在宗教仪式和宗教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使得阿拉伯语在民众的精神生活中根深蒂固。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宗教与世俗生活的界限逐渐
第837章 午餐风波(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