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握着茶杯的手顿住了,这不应该啊。王景旭从铁皮文件柜抽出牛皮纸袋,三张照片滑落在桌面:第一张是飞机机头几乎贴地的惊险画面,云层在机翼下翻涌;第二张显示机翼蒙皮撕裂,金属骨架扭曲如枯枝;最后一张是迫降后歪斜在跑道上的战机,轮胎擦出焦黑痕迹。
“第一天训练俯冲轰炸那天,战斗机第三大队的李明睿驾驶‘超级鹰战斗机挂弹进行俯冲投弹,俯冲角度超过 70 度。”
王景旭食指重重戳着照片,“咱们得超级鹰战斗机不像俯冲轰炸机有自动改出装置,等他意识到速度失控,高度表只剩 800 米!要不是反应快猛拉操纵杆,直接就扎进山里了。”
他喉结滚动,声音压得更低,“前天那架更严重,俯冲时空气压力撕碎了机翼,金属疲劳检测显示,机翼承力结构根本扛不住持续 5G 的过载。”
林毅凑近细看照片,指尖划过机翼裂痕:“确实有可能是不适合做俯冲轰炸,‘超级鹰为了追求高速巡航,机翼做得太薄,没考虑俯冲轰炸的特殊应力。”
“不止是结构问题!” 王景旭突然提高声调,抓起桌上铅笔在图纸上比划,“你看,俯冲轰炸机的机翼后缘有减速板,就像汽车刹车片,能在俯冲时精准控制速度。
可‘超级鹰只有普通襟翼,高速俯冲时完全起不到制动作用。而且……” 他翻出一本翻卷边的飞行手册,“就像德国的斯图卡轰炸机的座舱前装着俯冲瞄准器,和机翼联动,能自动计算投弹时机。咱们的‘超级鹰靠飞行员凭经验估算,误差能有半个足球场大!”
其实林毅虽然上过军校,可那是陆军军校,和航空领域的专业培养体系有着天壤之别。并且他在部队服役的时候,充其量只是一个营连级的中下级军官,接触的军事知识和作战指挥范畴大多局限于地面作战,对空中作战尤其是飞行装备的了解少之又少。
而他在订购飞机的时候,洪通飞机制造厂也确实跟他信誓旦旦地说过,这批飞机是可以进行俯冲攻击的,而且机腹下也确实配备着炸弹挂架,从表面硬件配置上看似乎具备轰炸能力。
其实在空战历史中,战斗机俯冲攻击与轰炸机俯冲轰炸犹如两把不同的利刃,虽都以俯冲为攻击手段,却因作战目标与需求迥异,在攻击模式和飞机结构上展现出鲜明的特色。螺旋桨飞机时代的经典机型,更是将这些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战斗机的俯冲攻击充满了迅猛与灵动,其目标多为空中敌机或地面移动目标。它们通常以 30°60° 的角度俯冲,借助高速俯冲获取强大动能,如饿鹰扑食般接近目标。
一旦进入射程,便迅速用机炮、机枪或挂载的小型导弹发起攻击,完成打击后凭借灵活的操控性能快速拉升脱离。
以二战时期的 P51 “野马” 战斗机为例,它采用流线型机身和层流翼型设计,轻质且高强度的铝合金框架,让其能承受较大过载。较小面积的后掠机翼,降低了飞行阻力,配合灵敏的襟翼和副翼,使 “野马” 在俯冲攻击中能迅速调整姿态,无论是在空中缠斗还是对地扫射,都游刃有余。
&
第696章 不是什么飞机都适合俯冲轰炸的[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