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任务都要穿越高风险空域,且拍摄的胶片需人工送回处理,等情报呈现在指挥桌上时,目标早已可能转移;地面侦察分队依靠徒步或吉普车渗透,在复杂地形中很难将实时坐标传回;仅有的几部雷达受地球曲率和山地阻挡,对百公里外的目标探测能力堪忧。
后来的一次对抗演习中,导弹旅接到 “打击 250 公里外敌方弹药库” 的命令。官兵们迅速抵达发射阵地,却因迟迟收不到目标坐标而陷入焦虑。
旅长在指挥所里盯着时钟,秒针滴答走过 4 个小时,直到侦察机冒险传回模糊的照片,才发现所谓的 “弹药库” 不过是一片废弃厂房。“我们的导弹能飞几百公里,可眼睛连一半的距离都够不着。” 演习总结会上,一位参谋的话让全场沉默。
而且指挥体系的矛盾更为突出。DF 11 导弹具备携带战术核弹头的能力,这使得集团军级指挥员在演习中常常陷入 “战略责任” 与 “战术权限” 的两难。
86 年的一次联合推演中,导演部设置了 “敌方大规模装甲集群突破防线” 的危局,集团军司令员下令导弹旅做好核打击准备,却发现审批流程混乱:核反击的决策权限究竟在哪个层级?参谋们翻遍条令也找不到明确答案,最终演习被迫中断。
此外,导弹发射所需的气象数据、电磁环境监测等依赖空军和二炮支持,但各军种信息系统互不兼容,协调需经多级机关,效率低下。某导弹旅曾因空军未提前通报禁飞区,在发射前一刻才被迫撤收装备,旅长气得拍桌子:“不是我们打不赢,是体系跑不赢!”
后勤保障的压力更是让基层苦不堪言。导弹的维护保养需要二炮工厂的专业技术人员,每次检测都要从千里之外调派专家;特种燃料的运输依赖专用车辆,集团军后勤部门常常为了几吨燃料向其他单位 “借车”;
发射阵地的地质勘探、伪装设计等工作超出了陆军工程部队的能力范围,只能求助总部支援。
某个冬夜,导弹旅紧急拉动时,一辆燃料运输车在结冰路面抛锚,官兵们用热水浇化油管上的冻冰,双手冻得发紫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发射车无法启动。有老兵无奈地调侃:“咱们不是在打仗,是在给导弹‘当保姆。”
随着对现代战争理解的深入,军队高层逐渐意识到:弹道导弹这类战略级武器,不应由集团军级部队掌握。
九十年代初,JW启动作战体系改革,明确提出 “战略武器集中管理” 的原则。某集团军导弹旅接到命令:将全部装备移交给二炮部队。
移交当天,营区里气氛凝重。官兵们一遍遍地擦拭发射车,有人偷偷把写有 “战友” 的红布条系在导弹支架上。
旅长绕着车队走了三圈,最后一次登上发射车驾驶室,轻轻抚摸着操作面板上的按钮。“要说没感情,那是假的。” 他对着列队的士兵们说,“但咱们得明白,有些仗,不该由咱们来打。”
喜欢。
第684章 导弹不是一般部队可以玩的转的[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