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严格监管。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肩负着监督各国核设施与核材料的重任,确保这些设施与材料仅用于和平目的。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明确规定,只有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被允许拥有核武器,其他国家严禁发展核武器,这使得各国在浓缩铀的生产与使用方面,面临着极为严苛的限制与核查。
林毅虽放弃了从黑市获取核武器相关物品的危险想法,但他还是绞尽脑汁,动用了自己在国内外的各种人脉资源,终于成功弄来了一批普通设备。
可不能小瞧了林毅的这些所谓的“普通设备”,对于当时条件艰苦的八路军而言,它们先进得超乎想象,尤其是那几台来自20世纪60年代末 70年代末的集成电路计算机,更是其中的“宝贝疙瘩”。
林毅心里清楚,要是把现代计算机带回去,非得把人惊掉下巴不可,所以退而求其次选择了这些可以送进博物馆的老玩意。
当研究人员们第一次见到林毅精心筹备的计算机时,都被深深地震撼到了。要知道那个时候,美国也不过只有手摇式计算机,就连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都尚未问世。
即便有了电子管计算机,其体积庞大得如同房间一般,耗电量巨大,运算速度还极为缓慢,每秒仅能运算几千次到几万次。
可林毅带回来的计算机,体积不过一辆吉普车大小,运算速度却能达到每秒几千万次,性能上有着天壤之别。
研究人员们望着这些“天外飞仙”般的计算机,眼睛里闪烁着兴奋与激动的光芒,二话不说,当场就将这几台计算机列为810工程的最高机密。
而且为了确保计算机的绝对安全,810工程还迅速成立了一支专门的护卫小队。护卫小队的成员们个个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精英,他们肩负着重大使命,日夜守护在放置计算机的计算机室外,不敢有丝毫懈怠。
随着810项目的深入推进,这几台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大显身手。在原子弹研发过程中,涉及到海量的数据计算与复杂的模拟分析。科研人员们以往依靠人力计算,不仅耗时费力,还容易出错。如今有了这些先进计算机的助力,工作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
在计算核反应的复杂物理过程时,计算机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给出精确结果,为科研人员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在模拟原子弹爆炸场景时,计算机凭借强大的运算能力,生动呈现出各种参数下的爆炸效果,帮助科研人员优化设计方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就是那些曾经让科研人员们头疼不已的复杂公式和数据,在计算机面前迎刃而解。 在一次关键的实验方案论证中,科研团队需要对多种不同的核材料配比和引爆方式进行评估。要是按照以往的计算方式,可能需要数月时间才能得出初步结论。
但借助这几台计算机,他们仅仅用了几天时间,就完成了所有数据的计算和分析,筛选出了最优方案,大大加快了实验进度。
喜欢。
第599章 核武器(五)[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