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世纪后期,在东亚大陆的东北边陲,一场影响深远的外交谈判落下帷幕,《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为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带来了相对的稳定。然而,这一条约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复杂因素,其中关于外兴安岭至唐努乌梁海之间区域的未决问题,犹如一颗定时炸弹,为日后沙俄的进一步扩张埋下了隐患。
沙俄东侵:野心膨胀下的步步紧逼
15 世纪末至 16 世纪初,俄国逐渐崛起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在伊凡四世的领导下,开启了疯狂的扩张之路。其目光先是转向东方,西伯利亚广袤的土地逐渐被纳入俄国版图。17 世纪中叶,沙俄势力如同汹涌的潮水,迅速蔓延至中国东北边境,对富饶的黑龙江流域垂涎三尺。
1660 年,俄军越过贝加尔湖,在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流域修筑涅尔琴斯克堡,也就是最初的尼布楚城。随后,他们又在雅克萨筑城,俄国称其为阿尔巴津堡。这些侵略据点成为他们在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桥头堡,当地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彼时的清朝,刚刚入关不久,国内局势错综复杂。
顺治年间及康熙初年,清军忙于巩固关内统治,国内政局动荡不安。郑氏家族据守台湾,成为东南沿海的一大隐患;三藩之乱接踵而至,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藩王拥兵自重,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外蒙古的喀尔喀、新疆的厄鲁特等蒙古各部也不安分,频繁制造事端。清政府在如此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无暇北顾,这无疑给了沙俄可乘之机。
沙俄侵略者并未因清朝的无暇顾及而收敛,反而愈发猖獗。1666 年,俄籍波兰人切尔尼果夫斯基等人在黑龙江流域的战略要地雅克萨重新修建堡寨,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在这一地区的势力。1669 年,入侵的俄国人又重建尼布楚城,大量移民并开垦土地,妄图将这片土地彻底据为己有。他们以雅克萨城等为据点,不断侵扰黑龙江流域各部族,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巨大威胁。
清廷反击: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号角
康熙亲政后,国内局势逐渐稳定,他开始将目光投向东北地区,决心扞卫国家领土主权。从 1681 年到 1685 年的五年间,康熙帝三次授意理藩院向雅克萨 — 尼布楚地方占领军负责人发出正式书面抗议,还两次亲自致信俄国沙皇以示抗议。
然而,俄国对此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地在边境地区进行侵略活动。康熙帝意识到,和平谈判已无法解决问题,唯有以武力为后盾,才能让沙俄认识到中国扞卫领土的决心。为了这场战争,清政府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派遣人员对黑龙江地区的地理形势和水陆交通进行全面侦察,详细了解当地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以及道路交通情况,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支持。紧接着,开始调动兵力,从全国各地调集精锐部队前往东北地区;
建造船只,组建水师,以增强在黑龙江流域的水上作战能力;储备粮饷,确保军队在作战期间有充足的物资供应;训练军队,提高士兵的战斗素质和作战技能;开辟粮运道路,保障物资能够顺利运往前线;设置驿站,加强信息传递和军事指挥的效率。1685 年五月,清朝发动了收复雅克萨的战争。在彭春等将领的指挥下,清军水陆并进,直逼雅克萨。清军士气高昂,战术得当,经过三天激战,俄军不敌,头目托尔布津投降。清军摧毁俄国人的防御工事和城堡后,为了显示和平诚意,选择撤军。
然而,败逃的俄军贼心不死,托尔布津携尼布楚俄军和沙皇派来的援军卷土重来,重新占据雅克萨。清朝得知消息后,次年七月再次派遣军队围剿。这一次,雅克萨的俄军依靠重建的城墙和工事负隅顽抗。清军围城长达 5 个月,俄军大多数战死或死于疾病,八百多人仅剩下一百余人,即将粮尽弹绝。此时,沙俄政府正忙于欧洲的战事,无暇东顾,无力支援雅克萨的俄军。同时,俄国也急切希望与中国进行通商,以增加其财政收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沙俄决定派遣使团前往北京与清政府进行和谈。清政府遂从雅克萨撤军,双方开始了和平解决边界冲突的谈判。
尼布楚谈判:艰难博弈中的妥协与定界
1686 年 1 月,俄国御前大臣戈洛文受命成为全权大使,率领庞大的使团前往中俄边境进行谈判。从同年 2 月起,戈洛文一行从莫斯科出发,随行的卫兵多达 500 人,带着 270 车弹药粮草。在路过托博尔斯克时,又增哥萨克骑兵、步兵、火枪手、龙骑兵 1400 人以上,总人数超过 2000 人,其中四分之三为军事人员。他们历经一年多的艰难跋涉,于 1687 年 11 月抵达色楞格。随后,戈洛文派遣信使科洛文前往北京,提议将色楞格作为谈判地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清廷在 1688 年 4 月接到信函后,决定派遣以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为首,包括传教士徐日升、张诚等人在内的使团前往边境进行和谈。关于谈判方针,康熙帝同意了索额图提出的建议,谕示谈判底线:第一,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的一江一河,皆为中国之地,绝不能拱手送给俄国人;
第二,俄国必须遣返将叛逃的达斡尔族首领根特布尔。同年 5 月 30 日,中国使团从北京出发,然而,就在他们前行的途中,噶尔丹发动叛乱,率军进攻喀尔喀蒙古,道路被阻,使团被迫退回北京。清廷只好派人通知戈洛文,要求重新确定谈判的时间和地点。在噶尔丹发动叛乱期间,戈洛文趁机对喀尔喀蒙古发动了进攻,试图征服蒙古各部,扩大俄国在这一地区的势力范围。直到 1689 年初,他才派遣使者前往北京商议谈判的事宜。
最终,双方同意将谈判地点改在尼布楚。1689 年 6 月 13 日,索额图再次率领包括传教士徐日升、张诚在内的清朝使团启程前往尼布楚,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7 月 31 日,中国使团先于俄国人抵达尼布楚对面。据《张诚日记》描述,先行抵达的中国水军将舰船停泊江边,水兵在岸上安营扎寨,计有 3000 余人,与中国外交使团同时抵达的陆军约有 1400 人,加上索额图的亲兵 800 人和夫役,差不多有 9000 人,还有骆驼 3000 4000 头,马 匹等。8 月 19 日,戈洛文率领俄国使团抵达尼布楚。
第一轮谈判: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1689 年 8 月 22 日,中俄尼布楚划界谈判在两座紧连在一起的大帐篷里开始,这座帐篷距离双方的驻地距离均等,为 5 华里。第一天谈判,开局便火药味十足。戈洛文谴责中国突然发兵俄罗斯,挑起边境事端,试图将战争的责任推卸给中国。
中方钦差大臣索额图则义正言辞地历数俄国入侵中国的犯罪行径,从俄军在黑龙江流域的烧杀抢掠,到建立侵略据点,再到对当地百姓的残酷迫害,一桩桩、一件件,铁证如山。索额图正告戈洛文,雅克萨、贝加尔湖以东以及蒙古等全部领土,自古属于中国,中国军队的行动是扞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之举。双方第一天都未亮出底牌,而是反复旁敲侧击,相互试探签约底线,都在试图从对方的言辞和态度中寻找突破口。
第二轮谈判:陷入僵局,谈判濒临破裂
第二天,即 8 月 23 日,中俄举行第二次会议。戈洛文代表俄国提出了一个极为无理的要求,他要求中方将军队全部退出西
尼布楚条约那点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