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是经常发生的。
     在这里,除了他以外,还有几位大臣。
     俨儿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沉默了一会儿,才抬起头,声音清朗:“回父皇,儿臣以为,此银非拨不可,且要快。”
     听了他的回答,几位大臣交换了眼神,没有说话。
     温亭骤面上不动声色:“哦?户部无粮,国库空虚,钱从何来?”
     “儿臣有三策,可解燃眉之急,”俨儿语速平稳,“第一,以工代赈,水患当前,受灾百姓流离失所,与其单纯拨付赈灾银两,不如招募当地及扶进州府受灾、待业壮丁,参与河工修缮,既能快速集结劳动力加固堤防,又能让灾民凭劳力换取口粮银钱,稳定民心,一举两得。”
     几位大臣眼中都掠过一丝惊讶,这个法子他们自然都能够想到,是因为他们遇到的事情多,心中自有章程,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切中时弊的良策。
     “其二,截流节用,儿臣观去岁宫中用度清单,尚有许多可节省之处,若非必要的节庆、宫苑修缮可暂缓,宗室及在京官员俸禄可发半数,待秋税收缴后再行补足。此外,可严令江南道各级官府,暂停一切非紧急公务开支,将省下之银两优先用于河工。”
     暂缓俸禄,得罪于人,然国难当头,当以民生社稷为重。
     温亭骤的指尖在轻轻敲了一下。
     “其三,商贾助国,父皇可下特旨,江南道豪商富贾,凡捐输钱粮助河工者,可依捐输数额,或赐予‘义商匾额,或酌情减免部分商税,或允许其子弟入地方官学就读......”
     此言一出,就连一旁的首辅都忍不住微微颔首,商人重利,也喜爱名声,此举可以调动民间之力,借势于民,颇有帝王平衡之术的影子。
     太子还那样年幼,站在这里,堪堪有案桌那么高,这还是比同龄人高了不少的体格。
     高处不胜寒,一个还不满十岁的孩子,不仅看到了问题,更提出了兼具实效性、可操作性和长远目光的解决方案,真是很有乃父之风。
     这位帝王,早年也是这么在父亲面前侃侃而谈的。
     温亭骤沉默片刻,目光深邃地凝视着儿子,他没有立刻评价俨儿的答案,而是抛出了第二个更加敏感的问题:“若依你之策,引来诸王叔伯不满,甚至联名上书指责你年幼无知,动摇国本,你当如何自处?”
     “回父皇,儿臣以为,为君者,当以天下万民福祉为先,而非宗室私利。诸王叔伯乃父皇手足,亦是国之栋梁,享朝廷俸禄供养,理当体恤国难。若因此不满,儿臣愿亲往宗人府,向叔伯们陈明利害,若仍有不明事理者,儿臣甘受其责难,但求问心无愧,为国为民。”
     没有退缩,没有狡辩,而是堂堂正正地讲道理摆事实,将个人荣辱置于国家安危之后,敢于直面宗室压力。
     这份担当与清晰的利害分析,让殿内几位重臣都为之动容。
     良久,温亭骤缓缓开口:“好,很好,俨儿,记住你今日所言,治国之道,不在空谈,而在权衡取舍,在担当有为,更在一颗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心。去吧,去温书。”、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喜欢。
  

第103章 为君者[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