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门合拢的瞬间,金属冷光映在沈逸的瞳孔中收缩成一条细线。他没有动,任由下坠感拖着身体沉入地下。终端在掌心震动第二下时,他指尖划开加密通道,将刚植入的虚假频谱与回收数据同步剥离,一份独立日志悄然转入“碎片收集兑换”模块的临时沙盒。
沙盒启动,系统自动切断所有外联端口。沈逸靠在电梯壁上,呼吸平稳,但指节微微发白——他知道,那道被允许访问的请求,此刻正将伪造的声纹频谱传回某个监控终端。而真正的数据,早已在传输途中被“极速学习模块”拆解为三百二十七段碎片,分散嵌入十二个无关缓存文件中。
回到公寓,他卸下伪装。长发与法袍在虚拟界面中淡去,黑框眼镜重新架上鼻梁。屏幕亮起,沙盒内的日志开始重组。14支战队的战斗轨迹在三维图谱上展开,每一条突变路径都被标红,时间节点精确到毫秒。当“情感参数采集模块”的激活记录叠加其上时,七条曲线在凌晨3:17分同步跃升,误差不超过0.4秒。
沈逸调出“策略模拟空间”,设定推演模式为“低频隐蔽运行”。系统开始逆向解析这些战队的决策逻辑。三小时后,结论浮现:所有异常战队在遭遇非预设战况时,响应延迟平均增加1.8秒,技能衔接出现0.3秒以上的僵直空档,且回避动作重复率高达78%。这不是人类反应,是AI指令切换时的卡顿。
他暂停推演,转而调取“狂龙战队”近期三场战斗的录像。极速学习模块瞬间将其拆解为127个决策节点。其中,第89、第112、第124节点,对方主控角色在释放大招前均有0.3秒的微小停顿——恰好是系统提示加载的平均耗时。更关键的是,这三次停顿前后,其走位轨迹与标准AI模型的重合度从82%骤升至96.3%。
沈逸闭眼,脑中已勾勒出“暗流科技”的操控链条:通过专属加密层接入战队训练系统,采集高冷静值玩家的行为数据,建立心理预测模型,再以AI战术工具为载体,植入隐性指令。那些突然崛起的小型战队,不过是被系统“推”上去的傀儡。
他睁开眼,手指敲下回车键,生成一份匿名简报。标题定为《论AI辅助下的决策僵化现象》。内容不提任何战队名称,仅列出五组数据对比图,附一段分析:“当辅助系统介入决策核心,个体应变能力将随依赖度上升呈指数级衰减。建议引入‘干扰训练,主动制造非最优选择,以维持战场直觉活性。”
简报末尾,他插入一段坐标序列:X7T9M3V11。表面看是某类资源刷新点的编码格式,实则是“隐藏身份加持”模块的校验码变体。若有人用特定解码器反向解析,会触发隐藏反馈机制,标记查询者身份。
他通过“小白兔”论坛的加密投稿通道发送,设置延迟发布至次日早八点。随后,调出战队训练计划文档。现有课程以副本通关效率与团战配合为主,缺乏对行为模式暴露的防范。他新建一个子目录,命名为“反监控战术演练”。
光标停在第一项训练内容上,他陷入短暂权衡。直接告诉队员“你们的行为可能被预测”,只会引发焦虑。必须找到一个不暴露情报来源的切入点。
“潜力挖掘预警”模块突然亮起。提示:林悦在过去七十二小时内,三次
第429章 应对变化的策略[1/2页]